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1.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在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中,“师法自然”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整体的布局和组合应符合自然规律,如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的峰、涧、坡、洞等元素的组织,应模拟自然山水形成的客观规律。其次,单个山水景观要素的形象组合也应合乎自然法则。例如,假山的堆叠要模仿天然岩石的纹理,减少人工痕迹;水池设计成自然曲折、高低变化的形态;花木的布置追求自然疏密和错落有致,以营造出天然野趣。
2. 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古代园林通过多种方式分隔空间,主要利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园林设计力求突破有限空间的局限,使之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自然之美。这需要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等多种关系,从而将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有机结合和扩展。例如,漏窗的运用使得空间流通、视觉流畅,既分隔又相互渗透,增加了空间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3.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如山、水、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等,都力求在形态和精神上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工制造的山石和水面,都力图展现出自然的美。所有建筑都与天空、地面的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使园林各部分自然衔接,体现出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达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的观赏效果。
4. 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在处理树木花卉时,强调表现自然之美。从高耸的松柏到垂柳,从盛开的桃花到弯曲的树枝,以及扑鼻的花香,都旨在展现自然的形态和精神。这种师法自然、融入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的理念,是中国古代园林“天人合一”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其独具特色、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