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相关的专业,涵盖专科、本科至研究生教育阶段。这些机构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非遗教育和研究,对非遗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有专家指出,在严格意义上,除了少数单位外,大多数开展非遗教学和研究的单位实际上是匆忙上马的,并没有真正承担起非遗保护的重任。
黎平县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故乡。8月23日,该县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侗族大歌音乐本科班正式开学。此举旨在解决侗族大歌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
本次招收的352名学员全部来自贵州省黎平县,他们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各异,职业也不同,包括事业单位干部、学校教师、农民和社会人员等。黎平县侗族大歌学校教师宋光成透露:“参加‘本科班’是县里的要求,每个事业单位,包括学校,都需要推荐一名学员。”
吴显艳是该县罗里中学唯一的音乐教师,也入选了“本科班”。然而,新学期的课程安排让她感到有些失望:在最初的10天文化课上,由贵州师范大学的教师讲授中外音乐史,之后学生们才向黎平县的歌师学习《蝉之歌》、《布谷催春》、《安寨》等三首侗歌。这也是本学期的全部面授课程,其余时间学生需要自行在家学习。宋光成表示,当有表演等任务时,会集中学员进行培训。
经过三年的学习,"本科班"的学员需要参加国家成人高考的艺术类科目考试,包括英语、数学和艺术。只有通过考试,学员才能获得贵州师范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