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依据
供给学派理论弥补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供给学派的基点是供给管理,其政策核心是,一是主张是减税,削减边际税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总供给,以解决经济滞胀问题;二是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强调政府行为的非生产性,政府应该放权,创造就有机会主要靠个人;三是需求包含在企业的创造性生产和供给之中,产品过剩是表面现象,是“劣等产品”过剩,企业应当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地创造高端产品,增加新的供给。主要理论支撑是萨伊定理和拉弗曲线。
1.萨伊定律及其观点
萨伊(1767~1832),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他于1803年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供给创造需求'这一经济学中著名的定律,称之为'萨伊定理'。萨伊定理重视供给、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基础。这一定理包括以下观点:一是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即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创造了需求;二是货币仅仅作为流通的媒介,商品买卖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三是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一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因此,萨伊认为:在一切社会中,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且生产者得到的利润越多,因为价格随需求而上升,这就是供给决定需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2.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理论是由供给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商学研究生院教授阿瑟·拉弗提出的反映税率与税收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见图2)。当税率为零时,税收自然也为零;而当税率上升时,税收也逐渐增加;当税率增加到一定点时,税收额达到抛物线的顶点,这是最佳税率,如再提高税率,则税收额将会减少。拉弗曲线说明高税率不一定带来高税收,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包含以下观点: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减税,当税基扩大后,政府的税收收入在减税情况下有可能增加,同时,可以刺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经济的总产出即总供给也随之增加;二是减税政策效应的大小与税率所处的区域以及税收弹性大小有关,因此减税主要应当削减边际税率;三是供给学派所主张的减税是从刺激供给的角度入手的,通过增加生产者和个人的税后利润来改变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刺激,由于利益的驱动,使生产者、投资者和居民生产、投资、储蓄和工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最终促进供给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