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花鼓的代表作品《黄土黄》,是以山西晋南花鼓为主要舞蹈素材,并糅合了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及古典舞元素,改造创新而成。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优秀代表,文章从《黄土黄》的肢体语言、编舞技法、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借鉴理解创作本质、丰富的编舞技巧研究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提供参考。
浅析晋南花鼓《黄土黄》的艺术风格在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阶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时期。《黄土黄》就诞生在这一高潮时期,它是张继刚编导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舞蹈特点,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是采用山西晋南花鼓为主要舞蹈动作素材创作的大型汉族民间舞蹈,演员每人胸前系一面红色胸鼓,用鼓乐声和雄姿勃发的舞姿,表现着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农民的朴实却有力、敬畏自然却不屈服于自然的精神力量。
晋南花鼓《黄土黄》作品简介
晋南花鼓是流传在山西南部黄河岸边晋南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艺术,晋南花鼓的打鼓动作淳朴而健美、感情豪放。鼓的表演分成高鼓即是《黄土黄》中用到的胸鼓、低鼓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腰鼓、多鼓就是一人身上带优尔只或七只鼓,一边舞蹈一边上下击鼓,但这一表演不是很常见。
伴奏乐器只用大锣、铜钹等打击乐器,鼓点主要有:一点油、紧三锤、四锤、流水等几十种。晋南花鼓敲鼓动作灵活多变。比如:小点头,勾捶、拐捶等。而且花鼓动作与队形不断变化,多用:枣心、白菜卷心、龙摆尾、连环套等,原地跳时多用吸腿单跳步。
说到作品《黄土黄》就要说起作品创作灵感来源黄土地。提到黄土地,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就是那走不完的崎岖山路,漫天飞舞的黄色沙尘,天上而来永无宁日的黄河之水,横亘无垠贫瘠坎坷的黄土坡,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原因,黄土高原上常年干旱少雨、沟壑纵横、土地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