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之高阁四字词语。
拓展资料:
束之高阁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晋书·庾翼传》。
束之高阁(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本义是把东西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指弃之不用或置之不理。动补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束之高阁”。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有一位将领名叫庾翼,他是东晋三朝元老庾亮的弟弟。庾亮死后,他就代替其兄镇守武昌,任荆州刺史,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军事,有谋略,军、政严明,以收复北方为己任。
当时东晋有两个很有名气的人。一个人名叫杜乂,是西晋名臣杜预的孙子。容貌很美,性情柔和。大书法家王羲之称赞他“肤若凝脂,眼若点漆,神仙中人也。”另一个人名叫殷浩,喜读《老子》《易》,善于清谈玄理。这两个人都名噪一时。
成语寓意:
事实证明,庾翼没有重用杜乂和殷浩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古诗人龚自珍的呐喊,为人们所震撼。作为将帅,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一定得将目光放在有能力又能体现在成果上的人身上,即使他没有较高的学历,也应该加以重用。
而那些只会捧着高学历时刻不忘吹虚一把,却没有什么能力和成果的人,则没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精力。同时,对于一些没有太大作用的人或事应该果断的“束之高阁”,不可一味的怀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态,不但对自身毫无益处,还会变成自身的拖累。
束之高阁和置之不理:
“束之高阁与“置之不理”意义相近,两者都有放在一旁、不理不踩的意思。区别在于“束之高阁”偏重在不用,“置之不理”偏重在不理;“束之高阁”的对象是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物,“置之不理”的对象是事。其次两者用法也不同。
“束之高阁”前边经常用介词短语“把……”作状语,“置之不理”前边经常用介词短语“对……”“对于····”作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