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下面成语中的主人公是谁:对牛弹琴().杯弓蛇影().凿壁借光()

admin

答: 1.对牛弹琴--主人公是( 公 明 仪 ) 公 明 仪 【 人物典故 】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2. 杯弓蛇影--主人公是( 乐 广 )   杯弓蛇影①   乐广字修铺,迁河南伊,尝②有亲客③,久阔④不复来,广⑤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   于时⑨河南⑩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沈疴(20)顿愈。   翻译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时,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乐广心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你在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蛇吗?”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就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心情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老毛病顿时治好了。   (1)选自《晋书·乐广传》。《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古人指妻弟,即今“内弟”。   (4)久阔:久别不见。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一带。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即装饰有牛角之类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20)沉疴(kē):长久而严重的病。疴,重病。 3.凿壁借光---主人公是( 匡 衡 ) 凿壁借光, 成语。是一个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⑥,家富多书,衡乃与⑦其佣作⑧而不求偿⑨。主人怪⑩,问衡,衡曰:“愿(14)得主人书遍(11)读之。”主人感叹,资(15)给以书,遂(12)成大学(13)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编辑本段]注释   (1) 匡衡:西汉经学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姓名   (7) 与:给。   (8) 佣作:被雇佣劳作。   (9) 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感到奇怪。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大学问。   (14)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