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一个地理区域只可能有一个核心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类区域,很难有第三城、第四城,甚至第二城的出现。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历史经验显示,首都通常为第一城,其他城市与其差距显著。长三角、珠三角的多个城市规模较大,这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依赖外资和对外销售。以深圳为例,其在医院、高校等基础设施上与广州、香港相比差距明显。深圳近年来虽吸引大量高校资源,但仍然非华南高校聚集地,铁路、航空等枢纽也难以与广州、香港媲美。深圳的建设初衷是工商之城,对资金、客户进行吸纳并销售出去。苏州、宁波等城市在高校、医疗、航空、铁路等关键领域作用不大。澳门作为重要城市也较为牵强,其体量、资源及发展模式难以成为关键城市。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资源分配独特,高校、医院、铁路、航空等资源围绕北京,形成首都依赖的区域。北京在京津冀区域中一直占据第一城的位置,天津表面上看是第二城,但实际上缺乏明确的城市定位。外来资本未在京津冀某地形成扎根,对区域经济融入世界起到促进作用。雄安新区作为国家重点城市,虽然有国家级铁路枢纽,但实际运行的央企、部属高校尚处于空壳状态。如果雄安实质运行首都资源,它将超越其他城市成为京津冀区域的核心城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不同资源利用下的区域,京津冀围绕首都吸收本土资源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则侧重于民族资本与外来资本的融合。京津冀区域内缺乏本土资本与外来资本共同助力的城市发展。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地并未吸引大量外来资本,本土资本也未向这些地区集聚,京津冀城市格局主要围绕首都资源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