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南安英都拔拔灯南安英都拔拔灯简介

admin

南安市的英都拔拔灯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并列入第二批名录,由福建省南安市申报。这个习俗起源于农历正月初九,这一天是道教祭天的日子,象征着玉帝的生日,民间称为“天公生”。活动的开始是庄重的供天仪式,接着,当地居民会将供品带到昭惠庙,以敬奉“仁福王”等众神。只有在完成这些神圣的仪式后,英都拔拔灯的筹备工作才会正式启动。

英都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流域的纤夫文化,它融合了民间信仰、传统节庆、音乐和舞蹈元素。活动地点主要在英溪流域的各个自然村,尤其是英都镇,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内河驿站,溪流曲折,航行条件复杂。在险滩众多的英溪边,船夫们为了祈求顺风,从九日山的昭惠庙请来海神“仁福王”的分灵,庙宇也被称为“昭惠庙”或“董山宫”。传说中,“董山宫”的存在就意味着拔拔灯的举行。拔拔灯的独特之处在于,参与者会用粗绳系灯,由青壮年肩扛大绳,模仿船夫拉纤的姿势,拉动灯阵前行,形象地再现了古代拉纤的场景,因此得名“拔拔灯”。

扩展资料

南安英都镇拔拔灯是灯的海洋。正月初九,这里的拔拔灯活动,由来自不同村落的队伍连成万米长拔拔灯,在昭惠庙前汇集,缓缓向前行进。每到这个传统活动时, 拉绳的村民就近万人,观灯的村民更是把道路挤了个水泄不通,等着拉一把拔拔灯,一年都有好运气。拔拔灯前,惠安腰鼓、电音乐队、晋江舞狮、泉州大摇人, 喧嚣的锣鼓配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得大伙都要沸腾了。 万米长的灯海,随着人群的徐徐前行,花灯前后晃动,摇曳生姿。在灯阵中,写在灯笼上的“进财”、“添丁”、“兴旺”等花灯上的字,也趁着红光,照在人们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