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八角鼓艺术独具特色,最初采用北京语音演唱,后逐渐融入方言元素,但仍有京音的痕迹,特别是青州八旗子弟的表演,依旧保留了京口腔。音乐上,由于八角鼓封闭式的传承方式,其原始曲调得以基本保留。尽管各地分支间交流较少,但同名曲牌的曲调基本一致,仅在旋律变化和装饰音上有所调整,以适应地方方言。
八角鼓的曲牌联缀规律明显,主要分为三种格式。首先,单曲结构,如《吉祥八句》和《绕口令》,通常使用“鼓子头”和“鼓子尾”这两个独特曲牌,它们是八角鼓的典型代表,四四过门和七字三句的结构,虽以“宫”音结尾,但“角”音的突出使其带有异域音乐色彩。这两种曲牌构成八角鼓的基本音乐框架,中间可穿插各种常见俗曲。
其次,小套格式的联缀,如“鼓子头”接“阴阳句”或“南锣”,再过渡到“罗江怨”或“剪剪花”,最后以“鼓子尾”收尾,适合演唱较短小的曲目,艺人常以各地风景为题材,如《聊城八景》等,保持音乐的完整性和变化性。
最后,用于长段书的套路更为复杂,一般包含十几支曲牌,重复使用和变体丰富。除了首尾的“鼓子头”和“鼓子尾”,其他曲牌的联缀更为灵活,如“加垛”、“楼上楼”等,以“过门”连接,展示了八角鼓艺人的精湛技艺和长期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