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帕坦伽利《瑜伽经》概略

admin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撰写《瑜伽经》,为瑜伽理论与知识奠基。在这部著作中,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内容和对内在身体的影响,强调瑜伽实践的重要性而非理论。帕坦伽利指出瑜伽旨在控制大脑,成为真正的瑜伽人需要实践瑜伽。从宗教角度看,《瑜伽经》属于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有区别也有联系。婆罗门教认为万物最高实体为梵,佛教认为事物无本体只有实相。然而,瑜伽是佛学的修行技法,与佛教禅定方式一致。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是瑜伽学派的根本经典,记录了古印度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等领域的深邃论述。它指引瑜伽者完成心灵旅程,探讨身心世界,教导根本的道德,并包含所有宗教修行的最根本道理与方法。《瑜伽经》成书于约公元前300年,瑜伽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已有修炼。帕坦伽利的伟大在于他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结合古典数论哲学体系,使瑜伽成为印度正派哲学的一部分,影响印度各种哲学,并取得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瑜伽经》的梵文翻译极为困难,现存数十种英译本,译法不一。本文基于四个英译本参照翻译,仅供参考,非确定版本。

《瑜伽经》第一章阐述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转变的过程,使知觉者回归本真,控制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等五种转变。通过锻炼和不执着于事物,能控制这些转变。坚持不懈是锻炼,长时间训练可打下基础。不执着于所见所听,对世间无欲无求,这是最高的冥想。最高冥想使知觉者、知觉能力和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达到真理、明辨和喜乐的知觉。另一种冥想通过舍弃世俗和持久锻炼实现,消解旧习性。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显现,智慧与真理合一。这与言辞推理不同,通过静坐冥想达到超越思想习性的状态。控制欲望、梦境、睡眠、呼吸等,克服意识分散的障碍,使心境平静,平等对待世间一切,控制呼吸亦能克服。精微知觉产生最高意识转变,心灵平静。通过内在光、意识控制欲望、对梦境和睡眠的知识以及静坐冥想的锻炼,心灵可主宰从原子到无限的范围。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通透,知觉者能直观对象,真确知识在无思维状态下直观对象。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显现,智慧与真理合一。

第二章介绍了《瑜伽经》中的实践锻炼。瑜伽练习可克服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和注意力不稳定等障碍。通过练习瑜伽,心境得以平静,源于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平等对待快乐与受苦、值得与不值得,能净化意识。控制呼吸有助于克服障碍。精微知觉产生最高意识转变,心灵平静。这是由于内在的光、意识控制欲望、对梦境和睡眠的知识以及静坐冥想的锻炼。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能力和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显现,智慧与真理合一。这种状态超越以往的思想习性,一旦实现,便达到无种子的冥想。

扩展资料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帕坦伽利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帕坦伽利开创了一个整体的瑜伽体系。所以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