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幼儿园怎样看待幼小衔接

admin

崂山实验小学: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 逻辑狗幼儿思维训练园,忠心感谢崂山实验小学张校长和史校长的大力支持:感谢一年级级部张老师及全体老师的帮助。 幼儿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是很多幼教部门正在积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青岛逻辑狗幼儿思维训练园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分析,对于在幼小衔接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我们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按老师的评价分成三个层面,优秀生、潜力生和平行生(落后生),并把他们的性格、品质、智能等心理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寻找其发展规律及特点。从第一层面看,这些优秀学生多为在幼儿园比较正规系统学习了识字、数学、英语等课程,入学时总体表现突出。潜力层或称中间层表现平平,基本能认真听讲,虽有注意力分散的行为发生,但基本能够自我调整,能在老师提醒下恢复到较佳的学习状态。

平行生(落后生)有两种表现,一是能认真听讲,但思维反应能力低,做事缺乏逻辑性;另一类就是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并有厌学情绪。这些学生中有大部分也经过幼儿园阶段的超前学习过。

我们跟踪调查和了解历年三个层面的孩子的未来发展轨迹,结果发现,入学时优劣的排序是不稳定的,特别经过三个月的适应学习之后,有一部分学习品质好的潜力孩子,一旦适应了学校环境,潜在的能量得以发挥,业绩发展迅速。那些原本优异的孩子地位受到冲击,使他们产生紧迫感。如果这些孩子的心理素质差一些,可能随即丧失自信,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虽然有一些超前学习的孩子仍然维持班级领先地位,但随着课程信息量的增加,他们的思维能力会出现跟不上的现象,学习业绩出现缓慢下降。

而中间层的部分学习品质优良的潜力学生,面对学习压力,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他们的内在潜能得到发挥,使学习业绩节节攀升,这种趋势甚至会延续一生。

那些开始就被定义落后的孩子,往往会造成老师情感上的不快,使老师的热情和关怀相对减少。他们面对的家庭和同学的压力,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他们的自信难以建立,学习成绩难有起色。除部分孩子在老师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摆脱了这一层面外,多数会出现厌学情绪。

从长期跟踪和调查结论是,超前教育在短期内部分幼儿是有明显的效果,这也是幼儿园和家庭追求超前教育的理由,但这种幼小衔接的效果是以牺牲幼儿长远发展为代价,是伪科学,不利于现代素质教育的实施。

那么,幼儿园怎样才能做好幼小衔接呢?我们查阅了大量关于幼小衔接的文章,特别是那些具有权威的文章,它们的思想代表着当今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如有的理论提出:“遵循幼儿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的任务,加强幼小交流和沟通,体现双向衔接,重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我们对这一衔接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推敲和分析,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遵循幼儿发展特点”进行“双向衔接”;其二是“重点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社会适应性”。两者显然存在矛盾冲突:即要遵循幼儿发展特点,又怎能人为的衔接?如同胎儿一样在母亲体内自然发展,我们能人为的给他实施体内与自然环境的衔接吗?其二,培养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方针,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把正常的教育看成是为了小学衔接,其出发点出现错误,也容易误导教育者。

在此情况下,我们在想,幼儿园是否走进了一个衔接怪圈,一个看似科学的衔接怪圈。我们知道过去小学入学年龄是7岁,现在提前了一年,6岁幼儿就要迈进小学课堂中,而一年级的课程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内容,相反随着创新素质教育的兴起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的思维难度还有所增加。如果我们在大班给5岁的孩子上6-7岁学生的课,是否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是否体现了教育的科学性?

不管是幼儿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尊重科学。现代心理学明确了一点,就是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阶段性。如思维发展过程,新生儿没有思维,只有感觉,在外界与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出知觉,并建立表象,奠定思维基础,1-3岁的幼儿思维发展处在初级阶段,直观动作思维,其特点是直觉行动性,离不开直接感知和动作,若动作被抑制,则思维也受到阻碍或中断。3-7岁幼儿思维已经可以脱离直观和行动思维,但是,这时的幼儿尚未达到运用概念、观察,推理来论证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智力水平,因此,仍然需要借助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内化动作来完成思维。7以上幼儿逐渐可以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等思维形式。从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看,在不同心理发展时期,其认知或思维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必然会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教育如果能够做到适应不同时期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那么,教育就能够帮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则会无功而返,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在研究课题时,离不开科学思想。如果我们让一个在直观和行动思维时期的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显然违背幼儿发展规律,这个阶段幼儿教育只能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运动中发展智力。同样,我们对幼儿期的教育,也不能因衔接或创新来改变。

由于幼儿6岁上学,在上学这段时期内,孩子仍然属于幼儿期,思维发展水平仍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因为了适应学校生活而改变。虽然,德国的哈克教授分析了幼小间的差距,并提出了断层理论。如关系人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即便这些断层的出现,也不会改变幼儿心理发展状况,因此,幼儿的教育规律不会改变。如同胎儿从母亲肚子里来到这个充满“断层”的世界一样,只有适应,没有衔接理由和条件。(我个人认为研究衔接的问题,应该是小学来承担,这主要是,小学跨度幼儿期和儿童期,如同一个早产儿一样,需要保温箱营造一个胎儿生长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的护理的过程,就是为了早产儿与新生儿的“衔接”吧。)

根据上述推理,幼儿园应该把教育中心放在科学教育上,按《纲要》指导,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的孩子就能顺利幼小“衔接”。我们有理由相信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幼小衔接。敬请各位等待我们的幼小科研报告之二《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幼小衔接》近期发表。青岛逻辑狗幼儿思维训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