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石骨症临床表现

admin

石骨症分为幼儿型(恶性型)和成人型(良性型)。幼儿型主要影响婴幼儿,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淋巴腺病、脑积水和自发性骨折,颅神经压迫症状如失明也常见。病程快速,常因严重贫血、脑积水和反复感染导致早期死亡,部分婴儿期存活。恶性型患者生长发育迟缓,伴随佝偻病、龋齿和骨髓炎等并发症。

成人型石骨症,即良性型,多见于成年人,症状通常轻微,可能因自发性骨折或体检发现。可能有肝脾肿大和视听障碍,部分患者有面瘫,半数患者会出现贫血。然而,与幼儿型相比,病情进展较缓和,预后较好。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恶性石骨症(MOP)在婴幼儿期发病,病死率高,症状包括骨皮质增生、髓腔钙化、髓外造血增多和肝脾代偿性增大。长期贫血影响发育,易并发佝偻病,血钙、血磷和酸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有异常。中间型石骨症(IROP)主要在儿童期因骨折发现,有反复骨折史和可能的下颌骨髓炎。

碳脱水酶Ⅱ缺陷综合征表现为骨硬化和肾小管性酸中毒,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石骨症(ADOP)主要在成人期发病,病情稳定,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腰痛、脑神经受压和骨骼畸形,贫血和肝脾肿大的情况相对较少。

扩展资料

石骨症又称大理石骨、原发性脆性骨硬化、硬化性增生性骨病和粉笔样骨。是一种少见的骨发育障碍性疾病。最早由Albers-Schonberg(1904年)发现,又叫Albers-schonberg病。本病之特征为钙化的软骨持久存在,引起广泛的骨质硬化,重者事关大局髓腔封闭,造成严重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