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由朱熹大师制定,强调了做人的道德准则和学问追求。以下是朱子教规的核心内容:
1. 父子关系应以亲情为纽带,君臣关系应遵循道义,夫妇之间要保持适当界限,长幼之间要有序,朋友之间应讲求诚信。这是五教的要点,源自尧舜时期契的司徒职责,教导人们学习这些原则。
2. 学者的学习顺序是:广泛学习,深入探究,谨慎思考,明辨是非,坚定实践。这四个方面是理解事物本质的方法。
3. 在修身方面,强调言行忠诚,行为恭敬,控制愤怒,抑制欲望,努力改正错误。
4. 处事则要求公正对待利益,明确道义,不计较个人功绩;接物时,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到问题,首先自我反省。
朱熹观察古代圣贤的教育目的,是提升道德修养,然后推己及人,而非单纯追求知识记忆和名声。他认为,真正的学者应当深入理解这些道理,以此约束自我,而不仅仅是遵循外部的规则和禁令。
然而,现代社会的教育规范有时过于简单,与古人的教诲相去甚远。因此,白鹿洞书院不再仅依赖这些规则,而是挑选了圣贤教育的核心要义,列成清单,悬挂在学堂中。学生们应共同研习,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在日常行为中,就会更加谨慎且有所敬畏。如果有人违背这些原则,那么那些被舍弃的规则,就应当被重新审视和遵循。请各位同学铭记在心。
扩展资料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