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原质名词解释:热原质又称致热原,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主要是G-菌,主要成分是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但某些G+菌所分泌的外毒素及部分G-菌的其他外膜组分也具有致热活性。
补充资料:
1.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结合在脂质双层上,菌体溶解时才释放,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意多糖组成。
2.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普通环境中由于不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而会涨裂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中,由于菌体内、外渗透压处于平衡状态,它们仍可存活,称为细胞壁缺陷性或L型。
3.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链DNA,携带有遗传信息,能自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转移到子代细菌中。
4.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但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5.高压蒸汽灭菌法:在103.4kPa蒸汽压力下,温度达到121.3°C,维持30min,可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达到灭菌目的的方法。
6.卡介苗:卡介二氏曾将有毒力的牛型分枝杆菌接种在含有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