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的寿司,用平假名可写成「すし」,对应的汉字有三个:「寿司、鮨、鮓」,其中「寿司」最为常见。这篇文章将探究三个汉字背后的涵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寿司拥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东南亚山地民族,他们把煮熟的米和鱼一起腌渍,利用米饭的发酵来保存河鱼。这种技术随着水稻栽培技术传到日本,在奈良时代成为了「腌制寿司」,是一种保存食品。江户时代末期,「握寿司」在东京街头小吃摊贩中诞生,使用的是东京湾捕捞的鱼类和海苔,叫做「江户前寿司」。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受灾的东京寿司师傅返回家乡,「握寿司」才在日本全国传播开来。「すし」的词源被认为来自意为「酸」的「酸し(すし)」一词,指通过腌渍鱼类制成的自然发酵的食品,另一个说法是它来源于「酢饭(すめし)」,也就是「拌酢的米饭」,「め」被省略后变成了「すし」。「寿司」「鮨」「鮓」的区别在于,「鮓」和「鮨」这两个汉字最古老,始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鮓」最古老,表示腌渍鱼类后利用米进行乳酸发酵,「鮨」次之,表示「鱼的咸腌」。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鮓」和「鮨」逐渐混同,当它们传到日本时,两者都表示将米和鱼合在一起的「すし」。现在最常用的「寿司」,则是始于江户时代,是「すし」的假借字,不过,还有一个说法是源自祝寿词:「寿(ことぶき)司(つかさどる)」,有祝福长寿之意。此外,「鮓」和「鮨」本意是将米和鱼合在一起的「すし」,所以常用于以鱼类为料的寿司店,而「寿司」作为假借字,可以用于肉类或蛋类料理的寿司店,也广泛用于「巻き寿司、ちらし寿司、いなり寿司」等。综上所述,「鮓」、「鮨」、「寿司」三个汉字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起源、历史和使用场景。从选用的汉字可以看出店家的讲究,有时「鲭鮓」可能会写成「鲭寿司」,「鲋鮓」写成「鲋鮨」,因为这些汉字在实际使用中已经混同,所以并不算错误。总而言之,这三个汉字都可表示「すし」,具体选用哪个字,要根据上下文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