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比较优势战略的激烈讨论中,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其实际应用的判断上,特别是关于何种产业具备比较优势以及是否等同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主流观点倾向于中国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廉价劳动力在服装、鞋靴、机电产品组装等领域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建议大力扶持这些产业,使之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主导力量,林毅夫、樊纲和胡鞍钢等学者对此观点持支持态度。
然而,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宁向东认为实施劳动密集型战略的前提条件不充分,随着科技发展,劳动力成本占比下降,且过度竞争可能导致利润空间减少。洪银兴强调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可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劳动力丰富并不自动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争论的核心在于劳动力优势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产业优势。
尽管如此,基本共识是劳动力丰富确实会导致生产成本较低,特别是在未来20年内,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实践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珠江三角洲的家电和服装产业,以及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大宗产品,都显示出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产业虽然也在发展,但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增长速度明显较慢,这进一步证实了比较优势战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应用是现实有效的。
扩展资料
比较优势战略,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的对外开放,由价格机制向国内生产者显示该国要素和商品的供求及相对稀缺性,并通过这些相对价格引导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经济部门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