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观念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当时主要以现象描述和表面叙述为主。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阴阳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转变,引入了数学和物理的元素,即“数理阴阳”,这是现代阴阳理论的显著特征。
1995年,李荣兴在辽宁中医药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新的阴阳定义,着重于中医临床实践的应用。同年,赵喜新在《河南中医》上探讨了中医阴阳学的数学模型。1998年,邓宇等人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和《数理医药学杂志》上深入研究了阴阳的科学本质,构建了数理化框架,包括"阴阳分形集"概念,其中阴阳的分形维数被设定为1。
2003年,林剑鸣在《数理医药学杂志》上讨论了中医现代化与数学的关系。齐凤军在2004年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上探讨了阴阳的数理权衡。同年,赵致镛和赵威在《四川中医》中详细研究了中医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及其微积分定量研究。孟凯韬在2007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五行的数学概念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998年,对于阴阳的哲学和逻辑学定义也得到了现代的解释,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阴阳是在对立统一的属概念下,阴和阳两个不相容概念之间的关系,内涵互相否定,外延互相排斥又互补,总和等于其对立统一的整体。在定量测量方面,阴阳被通过"状态函数u"来描述,此函数结合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整体特性,即u=EP,E代表能量,P则与系统的混乱度(有序度)和熵紧密相关。
扩展资料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起),古典中医基础理论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一系列全方位的,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中医概念的革命和突破。如气概念混合统一的气集合,分形经络,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中医哲学观的新创造,藏象分形五系统的开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