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生不断扩招,其学历“含金量”有所下降。记者调研发现,目前研究生就业市场存在三大痼疾。
一是区域偏聚、行业不均、结构矛盾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研究生就业市场上始终存在供需结构矛盾、就业地域扎堆、培养机制不适应市场需求、研究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就业竞争力参差不齐等问题。
作为就业市场选择的结果,女研究生求职困难、文史哲等基础专业研究生就业困难等越来越明显;甚至研究生的第一学历背景也成为不少单位遴选人才的一道门槛。
二是研究生培养体系对于就业市场信号的反应明显滞后。市场经济在研究生就业市场中逐步起到了基础配置作用,但是国内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未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长期以来国内研究生培养多以面向基础研究为主,一些就业需求不足的专业招生规模在扩招过程中同样增加,进一步导致了研究生就业的专业结构矛盾。
近年来,应用型专业硕士培养无论从数量还是专业范围都逐渐扩大,但由于长期以学位型硕士教育为主,这一改革尚未完全适应市场需求。部分新兴专业硕士学位是否能得到市场认可,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多位在校和已经毕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体系、教学安排与学术型硕士差不多,实践性并不大,体现专业学位特色的课程并不多。
三是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薄弱,就业观念缺乏理性。国内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针对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更是远远滞后。相关职业规划教育开展非常少,至今鲜有高校专门开展针对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此外,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定位于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到课题组,从导师到研究生本人对求职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遇到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时,研究生的求职技能往往捉襟见肘,造成了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巨大浪费和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发展。 专家建议,在研究生就业的长远规划中,要面向重大的产业需求和区域平衡发展的需求,采用定向培养、优惠政策等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面向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仍比较大,要加强专业硕士培养,不断依照市场需求进行以应用技术培养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基于研究生在培养机构所在地就业比例较高的现状,要加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投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研究生服务当地发展的能力。
其次,研究生培养机构改革培养体系也是重要一环。由于大学扩招的影响,研究生的在校数量和毕业生数量还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郑龙表示,要破解研究生就业难题,研究生培养机构必须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关注就业市场变化,对各专业的培养规模、就业率、就业质量等进行分析研究,做出科学判断,及时进行调整。
积极开展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也是重要手段,可以帮助研究生认知自我,提升求职技能,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而不是盲从于热门行业和热点城市。就业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自身心态的问题
成功考上硕士,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顺利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才是最终目的,不少硕士阶段学习的学生一想到毕业和找工作的事情就心律交瘁,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很难保证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2、专业局限,就业面窄
大学毕业生如果毕业后找工作不对口可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一般都愿意找对口专业的工作,因为本身专业的局限性,致使就业面变窄,获得好工作的几率自然降低。
3、心里期望值过高
研究生在找工作时普遍认为太差的工作,太低的工作不适合自己,更确切的说是对不起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以至于找工作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需要提升哪些方面,以便以后能顺利找到工作呢?
1、在学术研究上
众所周知,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学术研究,需要对特地的课题进行研究,做出新的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可能就是学生以后找工作的砝码。为了增加成功就业的几率,不妨在学生阶段重视学术研究。2、在生活交际上
读到硕士研究生,即便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不再只是一名学生了,需要与社会进行很好的接触,以后毕业后到了社会上才不会不知所措。在学生阶段积攒下的人脉,可能就是以后工作中的伙伴。
3、多参加工作或社会实践
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参加工作实习,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学业中的不足,不断改进,为以后正式找工作做准备。
研究生毕业难就业其实也是相对的,如果能在硕士学习阶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业也不是那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