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有了新课程理念并不一定都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果自主学习却成了自由学习,课堂犹如一盘散沙。造成语文课堂教风花哨的形式主义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所引出的把控策略的无力。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变化不定,这更需要教师讲求课堂把控艺术,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
一、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控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把人教“活”是教学的根本。这“活”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的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善于在教学文本中挖掘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课程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以“请联系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报纸、看过的影视,想一想,如果有关人物就在送行的队伍里,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加以引导,激活了学生丰富的阅读积累:原有课文的画面、课外阅读的画面、电影电视的画面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温暖》中的清洁工人,《一个降落伞包》里的小杨眉,营口地震灾区的老奶奶……学生借人物之口真切理解和表达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情感内涵。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积累作了有机整合,学生的主体学习得到充分尊重,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角色转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课堂教学则应是平等的对话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快乐的学习氛围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需。
二、语文教师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把控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性和反复性上,把师生互相激励、不断向真理深处探究,求同存异,和谐统一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现在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想到A,老师由A想到B,学生由老师的B又联想到C;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相反的意见,学生就老师的意见又展开批驳和反诘……学生智慧的迸发,教师灵动的导控,使课堂在师生互激的动态生成中生机盎然。应该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跳跃性、批判性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