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崛起與強大�0�21.�0�2 時代背景:如前所述,元末的社會旱災、蝗災不斷,加上瘟疫,老百姓生活無以為繼,苦不堪言。一個村子一天裡死去了幾十個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幾天下來,人煙寥落,雞犬聲稀,顯出一片淒涼黯淡的景象。�0�22.�0�2 朱元璋的生平:朱元璋是濠州鍾離人,父名朱世珍,母親陳氏所生四子,元璋行三。在那樣的一個旱災、蝗災的時代,濠泗一帶也發生大瘟疫,父母兄死了三個人。當時元璋十七歲,孑然一身,孤苦無依,最後只好到皇覺寺為僧。之後皇覺寺中缺乏食物,他便出外遊方乞食,顛沛流離,遊蕩三年後,又回寺中。此時郭子興起兵濠州,元璋便往投軍。郭子興看他相貌魁武,便把他派在帳中做了一員親兵。元璋對待子興,忠心耿耿,每逢作戰,都是勇往直前,深為子興愛重。子興便將他的養女馬氏嫁給元璋為妻,於是軍中稱「朱公子」。從朱元璋的投軍成為郭子興帳下的一名親兵,到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掌控郭軍,進而掃平群雄,沈韓林兒於江,將元政府攻滅,造成元人北走,然後底定雲南,統一天下。這之間朱元璋有何過人之處?何以在陳友諒最強,張士誠最富的形勢下,他能夠脫穎而出?問問學生,讓學生就所發給的資料三(儒生勸獻策於朱元璋的事實,鄱陽湖之役的經過、明討伐元的戰略、明史卷三太祖本紀三、討元檄文)想想上述的問題,請他們回答,再加以講述分析。�0�23.�0�2 成功因素�0�2(1)�0�2 軍紀嚴明,深得民心:在朱元璋獨當一面後,李習、陶安建議朱元璋:「不殺人、不擄掠、不燒房屋」,有別於其他的軍隊。朱元璋也以「建立嚴格紀律,做到嚴格訓練,才能建功立業,大家有好處」來告誡軍隊。北伐時,再三申明紀律,告諭將士「戰爭的目的不止是攻城掠地,重要的是推翻這個壞政府,解除人民的痛苦,所經地方和打下的城子,不可亂殺人,不可搶財物,不要毀房屋,破損農具,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如今是堂堂正正大軍以前的作風都得改掉,如有收留下的遺棄兒女,父母親戚來討,得立即付還,不可措勒,壞了名氣。」這樣的軍隊紀律,相較於其他的軍隊,當然容易得到人民的認同,多了親附的力量。�0�2(2)�0�2 循序漸進,策略得宜:處在南北紅巾軍之間的朱元璋,在郭子興死後,成為這支反元軍的統帥,按照徽州老儒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穩紮穩打。朱元璋也採取屯田的措施,派諸將在各處開墾,且耕且戰,幾年功夫,軍食夠了,便明令禁止徵收寨糧,人民負擔減輕,足食足兵。又編派民兵,農時則耕,閒時練習戰鬥,作為維持地方安寧的力量,抽出正規軍專門進攻作戰。如此把戰門力量和生產力量合而為一,此為朱元璋的成功奠基。除了這樣的基礎外,再論及戰略。就當時的情勢,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有定,兩人皆志在保土割據,無遠大企圖。東面的張士誠最富,西鄰的陳友諒最強,因之軍事上對東南採守勢,西北線採攻勢。拿張士誠與陳友諒比:陳友諒軍隊最精銳,疆土最廣,野心最大。張士誠所占地方是糧食產地,又有魚鹽之利,人口眾多,最為富庶,對待大將大臣是有福同享,誠懇寬大,弟兄肯為他賣命。友諒野心大,慾望高;士誠性遲重,心寬厚。一個進取,一個保守。陳友諒派人和張士誠相約東西夾攻朱元璋。朱元璋單獨和劉基協商對策,決定的戰略,一為同時作戰,東西兼顧;一為先迅速集中,全力看準敵人弱點,作致命一擊,再回師對付另一線。可以問問學生:這兩種戰略,何者可行?為甚麼?前者兵力一分,以陳、張的結合,朱元璋必敗無疑。後者的考量,則有先後緩急。再問問學生:先攻陳還是先攻張?以兵力論,陳強張弱;以士氣言,陳驕張餒;水軍陳多張少,所以主敵是陳友諒,張士誠是配角,只要打擊陳軍,造成一次大勝利,張軍勢孤,連進攻都不可能了。再以朱元璋、陳友諒對決的關鍵性戰役鄱陽湖一役,以陳軍軍力之強(號稱六十萬),船艦之高大,皆非元璋所能及。但朱元璋以小船的靈活採取火攻,又有經驗豐富的幕僚,作戰勇敢的將士,有源源不斷的後方補給,以寡擊眾,打敗多疑的陳友諒。在南方勢力未討平前,朱元璋不與北方為敵,遙遵韓林兒,北方是元軍與劉福通紅軍的對決。等南方底定後,朱元璋背離紅軍系統,打敗紅軍,前尊後叛,是權謀,也是策略。之後討伐元軍,沒有採常遇春的戰略,直取大都,而是先取山東,撤掉大都的屏風,回師下河南,斷掉它的羽翼,進據潼關,佔領它的門戶,軍事要點都拿到了,再進圍大都。這樣穩紮穩打的戰略,終於討滅元軍。�0�2(3)�0�2 以民族革命為號召,目標正確:朱元璋深懂得宣傳的好處,北伐前由宋濂起草檄文公告天下。這篇檄文對朱元璋的成功,是一大助力。貫穿這篇宣傳文告的中心思想是甚麼?代表的是那一家的思想內涵?它何以能撼動人心,有著相當大的影響?這都可以讓學生想想。這篇宣傳文告其實是朱元璋幕僚中儒生系統的傑作,代表儒家的正統思想。它明白的揭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使北方人民明白大軍北伐的意義,以民族革命吸引漢人,打動儒生士大夫,解除北方官僚地主對紅軍的恐懼心理。至於蒙古人、色目人只要他們願意認同中國這個政權,加入中國文化系統,就是中國人民。這篇宣傳文告,使北方儒士大夫放心,因為他們不再是被毀滅的對象。北方的農民也明白,朱元璋的軍隊是為了恢復秩序,安定人民的生活,官吏也可不用害怕,只要投降就可保全性命。蒙古、色目人也不像以前那樣死命作戰,只要願為臣民,就可得到保護。除了蒙古貴族和皇族外,全都被宣傳撼動了,投降的、放下武器的、倒過槍尖殺韃子的,一天天加多,北伐軍因此得以順利進軍,打走元人。在此可以進一步的問學生:何以北方的儒生士大夫、官僚地主階層在這篇文告發表後,會改變與朱元璋的對立進而接受。這就必須再指出一個問題:朱元璋的起義是民族革命還是社會革命?當元末紅軍初起時,北方討伐反元軍的是怎樣的成員?元末蒙古軍隊已經腐化,無法作戰,真正和反元軍作戰的是各地的官吏地主募集的義兵和民兵,也就是說這種對抗,其實是漢人與漢人的對抗。這些人有的怕紅軍不放過他們,有的要保家產,為著自己的身家性命才肯拼命。朱元璋初屬紅軍系統,但在討伐張士誠所發表的檄文中,已一腳踢開紅軍,罵紅軍「兇謀」、「放火」、「殺人」,尤其是殺戮士大夫。他自己建立新系統來爭取地主士紳的支持,士大夫的同情擁護。而在儒生的建議、獻策下,他的目標也漸漸轉變。討元時更具體的指出他和紅軍不同,他是為了討代胡虜而用兵,並非要對付地主儒生。朱元璋的革命性質由社會革命轉為民族革命是儒生(多為江南地區)的影響,但也使得北方的儒生地主認同他。�0�2(4)�0�2 得儒士的擁戴,人才鼎盛:就前面三項成功因素的分析,很明顯的,背後都有儒生的影響在。亦即朱元璋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儒士擁戴、幕僚人才多。朱元璋知道養士的重要:士人書讀的多,主意也多,只要禮遇他,他就會為你死忠效力。老百姓大都服讀書人,所以養士還可以收服人心。他每佔領一個地方,就要訪求士人,軟硬兼施,羅致幕下。所以他的幕僚多,儒士為其效力獻策,這是他成功的主因。在此我們也可問問學生:那朱元璋是衷心的信用這些儒生嗎?讓學生想想,不用馬上回答。等到後面論述明太祖大興獄案的時候,再提出來讓他們回答。�0�2四、朱元璋的施政與雙重人格�0�21.�0�2 施政�0�2(1)�0�2 建國號明,定都南京:課本並未說明建國號明及定都南京的原因,但老師有必要講述。或許可以先問學生,歷朝國號的來源為何?考量定都的因素有那些?中國歷朝國號的來源,或封地(如宋),或封號(如隋、唐)、或物產(遼、金),而明朝國號的考量,則在於滿足紅軍及儒生兩個系統。定國號明,在於取得紅軍的認同,表明不與紅軍作對;同時也告訴紅軍,明王在此,正統在此,無須再作掙扎。此外「明」者,朝「日」夕「月」,是光明的象徵,而以陰陽五行的考量,明起於南方,「明」者光明,為火德。這樣的儒家、陰陽家思想的解釋,也使得儒生信服。至於定都的考量,有國防的因素,有經濟的考量。定都南京最重要的考量是經濟的:第一,江、浙有長江三角洲的大穀倉,是絲織工業、鹽業的中心,南京則為集散地。所謂「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第二,吳王時代奠定的宮闕,不願輕易放棄,且如另建都城,又得重加一番勞費。第三,從龍將相都是江淮子弟,道地的南方人,不願意離開鄉土,因此定都南京。既然定都南京主要是經濟的考量,那就國防而言,南京是否適合當首都?如果不適合,既定都於此,那國防上空洞如何彌補?讓學生想想,藉此引出明太祖封建諸王的政治安排,其實主要是軍事的考量。(封建諸王這個問題,不在本單元講述之範圍,不再細論。)。�0�2(2)�0�2 施行仁政:課本中提及太祖成就帝業後愛護百姓,為賢明的皇帝,一方面猜忌臣僚,為專制的暴君。在此我們只簡略的介紹其愛民的措施如:注重吏治,慎選清廉之士,出任地方首長,對於廉吏,或遣使慰勞,或不次擢用;而嚴懲貪吏,地方官吏貪酷害民的,許人民到京師陳訴,貪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並剝皮實草。此外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減輕稅負,下令人民土地種植桑麻木棉,教授栽培法,多重棉花的,免收賦稅,農民衣食皆得自給自足。�0�2(3)�0�2 恐怖統治:前面曾問過學生:朱元璋是衷心的信用這些儒生嗎?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採用了儒士們的建言,利用豪紳巨室的合作,以孔孟儒術理論粉飾,來建立自己的基業;儒生也利用朱元璋的軍力,幫助建立新朝代,在新政權下繼續維持幾千年來的傳統秩序、習慣和文化,以貴人役使賤人,富人剝削窮人,有知識和有武力的結合起來,統治不識字和種田的人,來保持豪紳巨室的既得利益。如朱元璋的想法,這些儒士、豪紳巨室若不為其所用,必有其他的投靠者,對他不利,在起事的過程中需要藉助他們,建國後也將他們納入官僚體系。但朱元璋的出身畢竟與這些臣僚們的出身背景不同,兩者存在著緊張性,在其即帝位後,衝突便浮現出來。廢宰相、興獄案、辱朝臣,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明代政權的維持建立在流血屠殺、酷刑暴行的基礎上,這個時代,這種政治,確確實實是恐怖統治。�0�2(a)�0�2 廢宰相:在朱元璋崛起的過程中,一直防範部下將官和儒士交結。而胡惟庸幹練有為,有魄力、有野心。十年的宰相,大權在握,門下故舊僚友隱結成一股龐大的力量。這樣的力量,對於喜歡獨裁、攬權的明太祖,當然是個威脅。許多年的爭執、磨擦,相權和皇權的對立,最後衝突表面化了。朱元璋有軍隊,有特務,失敗的當然是文官。藉胡惟庸的勾結海盜謀反一事,株連了三萬人,乘機整肅異己。胡惟庸被殺,罷去中書省,廢宰相,實行君主專制獨裁。講述到這裡,可以讓學生回想一下在明朝以前,歷朝皇權、相權的關係如何?有怎樣的發展趨勢?當然學生也可以從發給的輔助資料四中得到解答:在中國的政治體制裡,自秦代置相後,即存在有皇權與相權的緊張關係。隨著歷史的發展,所呈現的發展趨勢是:皇權不斷提升,相權不斷下降,宋太祖趙匡胤削弱了宰相的職權,集權君主;明太祖廢宰相,更是根本取消相權,獨裁專制更加徹底。緊接著我們可以問學生:少了宰相的分憂解勞,或者說少了相權的制衡,對政治將造成怎樣的影響?皇帝集大權於一身,西方諺語:「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絕對腐化。」一個人的思慮,總是很難周延,再加上少了相權的制衡,施政就很難不出問題,黃宗羲在其明夷待訪錄、置相篇中提及:「有明之不善治,自高皇帝罷相始也。」誠為佳論。明太祖是有能力的人,施政考量尚難週全,那如果是一個庸懦的國君、只圖貪樂的國君,情況又會如何?明顯的,大權將會旁落,親近天子的人有機會竊取大權,明代宦官的為禍嚴重,即是肇因於此。�0�2(b) 大興獄案:如前所述朱元璋以出身背景的差異,和臣僚集團的衝突終於浮現。再加上太子早逝,太孫幼弱,疑忌大臣不可信託,因此屢興大獄,胡惟庸案株連三萬多人,藍玉案株連一萬五千多人,空印案、郭桓案,死者不在少數。昔日的功臣宿將如李善長、宋濂、劉基、徐達均未得善終,就連親侄朱文正、義子李文忠也難逃一死。真正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和漢高祖劉邦是一樣的德性。除了藉故大興獄案,整肅異己外,明太祖也屢興文字獄,臣民因一字一句而獲罪。在趙翼的二十二史劄記中(資料四)明太祖屢興文字獄的狀況,我們可以問問學生:看到這些恭維、諂媚明太祖的字句,明太祖何以怒殺這些人?明太祖興文字獄的背後,有著怎樣的衝突?明太祖信用文士,武臣不滿。以張士誠原名張九四,「士誠」之名為文士所取,而孟子一書有言:「士誠小人也。」武臣指出這是文士對張士誠的譏諷,同時指稱現今文士也是這樣的心態,看不起明太祖。而明太祖的出身,陳年往事,對他而言是一個抹不掉的過去,誰都不該去揭這個痛處,臣民當然也知避諱,奈何明太祖的善於聯想、猜忌,如光(光頭)、生(音似僧)、尚、釋、法坤(音類法)等,皆犯譏訕,輕者譴謫,重則誅戮,臣民動輒得咎。�0�2(c) 陵辱朝臣:太祖規定臣僚覲見,必須跪對。臣下偶有失旨,隨時在殿廷上施加廷杖。廷杖抄襲自元朝,更變本加厲,當廷杖打大臣,習以為常。想想宋朝士大夫地位之高,宋神宗想處罰一臣,大臣以「士可殺,不可辱」抗議,神宗徒歎奈何!明朝大臣文士地位之低落與所受的折辱,與宋朝士大夫之受到禮遇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此外明太祖為偵伺臣僚,成立特務網錦衣衛,窺伺大臣的隱私。在資料五中有兩則明史的吳琳傳與宋濂傳中的記載,問問學生,這兩段記載,有何意涵?宋濂以文辭經術受知為侍從,性格誠謹,太祖對他還不放心,派人偵察他的私生活。吏部尚書吳琳已退休回鄉,太祖仍派人偵伺。不管大臣小臣,現任官、卸任官都在被偵伺之列。臣僚的尊嚴何在?�0�22.�0�2 對朱元璋施政的解釋:在此我們可以提醒學生想想:何以朱元璋對百姓厚寬,對臣僚卻實施恐怖統治?學生也許可以從前面的講述、討論中,理解到這裡面隱含著階層間的對立,但心理學家也試著從心理分析的層面來解釋這個現象:朱元璋幼年是個聰明和敏感的孩子,有支配他人的慾望。其後經歷飄流艱苦的生活,包括父母雙亡,髮沙門和遊方乞食,投入紅軍後,劉邦的布衣稱帝事實,給予他極大的鼓勵,由於過人的才略膽識,極端的堅忍和勤奮工作,終至成功。即位後,所採取的政策是極端嚴厲的,用殘酷的手段來達到鞏固君權的目的。他除了集中全力獲得和鞏固權力外,其所追求的是更大的目標,權力只是一必須的手段,太祖的目標是成為仁德天子,這個期望非其能力所能及,他一生都在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所以「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可是他從未面對此一事實,而不自覺的偽裝自己。這種偽裝是他最不能忍受的事,故他迫切需要心理的投射。而他童年為僧、遊方乞食、甚且被迫為盜、賊的經歷,似乎是其一生難以抹滅的污點,他想要將它擦拭乾淨,卻總難以忘懷。太祖被潛意識的需要驅使,認為四週的人都是偽裝忠誠,伺機奪取政權,所以嚴刑重罰,產生恐怖政治。而太祖出身寒微,深切了解民生疾苦,所以積極為百姓興利,消極則為百姓除害。�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