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地下水类型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

admin

1.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硝口沟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和山间较大的沟谷中。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含砾砂。潜水受地表水补给的影响,南部水位埋深15m,含水层厚度26m,当降深19m时,钻孔大辩悉涌水量8.8m3/d,属于贫水区。北部潜水水位埋深约50m,含水层厚度超过80m,当降深15m时,钻孔涌水量86m3/d。承压水水位埋深在33~88m之间,含水层厚度32~42m,当降深15m时,钻孔涌水量8~9m3/d,渗透系数0.01~0.023m/d,属于贫水区。冲洪积倾斜平原地下水主要接受下白垩统裂隙水补给,次为沟谷地表水入渗补给,向北东方向运移,补给清水河平原地下水。承压水接受上部潜水越流补给,其补给条件较差,向北东方向径流补给清水河平原地下承压水。沟谷潜水由基灶巧岩裂隙水补给,富水性及径流受沟谷坡度影响较大,在平缓地段赋存有潜水,径流较缓慢,在较陡地段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二者成互补关系。

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为古近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下白垩统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古近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于马东山西侧臭水河沿线和马东山东南一带。含水层以砂质泥岩为主,表部风化裂隙发育,但遇水易闭合,不利于降水入渗,导致地下水贫乏,属于贫水区。该类型地下水主要接受下白垩统层间裂隙水渗流补给,沿孔隙裂隙向下游渗流,常在深切沟谷中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补给沟谷水。下白垩统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区广泛,含水层主要由泥岩、泥灰岩及页岩组成,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发育,降水量较充沛,单泉流量小于50m3/d,地下水位埋深不一。该类型地下水主要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形成层间裂隙水,受构造影响,地下水分布不均。马东山为倒转复式背斜,地下水运移方向多变,至断裂带受阻,补给构造脉状裂隙水。

3. 构造脉状裂隙水在马东山地区,断裂构造发育,特别是压扭性断裂滚乎较发育,在其轴部张性裂隙发育,形成构造脉状裂隙水。分布于硝口、臭水河、臭水沟及寺口子沟,多以泉的形式溢出。该类型地下水主要接受基岩层间裂隙水的补给后,在断裂带内进行运移,随构造带方向而改变运动规律,常在断裂带的低洼处或断裂陡崖处以泉的形式排泄地下水,补给沟谷潜水和地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