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器具以陶瓷、搪瓷、不锈钢器皿为宜,禁用铁制器皿。因铁器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过程中,铁离子能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并且沉淀物还可能吸附有效成分一同沉淀,导致药效减低或丧失,所以,铁质煎器禁用。历代医书强调用陶器煎药,因其化学成分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所含的化学成分反应,且传热均匀缓和,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价格低廉,自古沿用至今。家庭煎药还可选用搪瓷器皿、不锈钢器皿、玻璃器皿、紫砂药壶等。目前在医院、药店里普遍运用的煎药机,采用的是不锈钢材质,也是十分优良的煎药器具。所选煎药器具的容量稍大一些为宜,以利于药液沸腾时不断翻滚,促使有效成分加速浸出,避免溢耗。同时,煎药器具须加盖,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1 浸泡因中药里有不少是粉末类药,如滑石粉、蒲黄、海金沙等;也有在配药时需要捣碎的中药,如砂仁、蔻仁等;同时,有些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蜜、酒、醋等辅料,如蜜炙甘草、酒制大黄、醋制香附等;另外,一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如甘草中的糖类、杏仁中的苷类等易溶于水,煎煮前若用水洗,就会使这些粉末或碎粒被水冲走,辅料及有效成分会溶解在水中被洗掉,使其疗效降低。因而,中药煎煮前不得用水冲洗,只能浸泡。
配方用中药饮片多是干品,经过冷水浸泡后,组织结构会疏松膨胀,使有效成分容易煎出。如果一开始就用热水浸泡,药材中所含蛋白质成分就会很快溶出而凝固成膜,包裹在药材表面,使水分不容易渗透到药材组织细胞中去,有效成分也难于分解出来,影响成分的煎出。因而,必须用冷水浸泡。
浸泡时间以60~120 min为宜。根据药材性质,一般以花、叶、茎等药材为主的,浸泡时间短,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药材,浸泡时间长。另外还随季节而定,夏天浸泡时间稍短,冬天稍长。但浸泡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
加水量要掌握适当,笔者摸索有效的方法是:先加适量水,待药料充分溶涨(即泡透)后,再审视药液面是否超过药面2~5 cm。若药液面低于2 cm,则应酌量加水。
2 煎煮煎药温度的高低,我们称为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武火即强火,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快。文火即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分蒸发也慢。煎药一般先武火,沸腾时改为文火,保持药液微微沸腾状态。
煎药时间应根据方中药物的类型确定,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沸后15~20 min即可,避免某些挥发性物质的逸散和有效成分的破坏;滋补类药物沸后30~40 min即可;其它类沸后20~30 min即可。一般煎煮两次。
煎药过程中要搅拌药料2~3次,但搅拌时,不允许不同患者的煎药同时用同一根搅棒(即搅棒共用)。滤取药液后,药渣应适当压榨,并将两次药液合并待用。
3特殊煎药方法
3.1 先煎质地坚硬的贝壳类、矿物类以及某些有毒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后20 min左右,再投入其它药料共煎。
3.2 后下对于气味芳香,含易挥发成分,或有效成分受热时间稍长易分散破坏的药物,宜后下。3.3 另炖或另煎贵重药物宜切成薄片另炖或另煎。另炖药应放入有盖容器内加入冷开水(一般为药量的10倍左右)隔水炖2~3 h,取汁;另煎药应煎煮约2 h,取汁。此类药的原处方如系复方,则所煎得的药汁还应与方中其它药料所煎得的药汁混匀后,再行分装。
3.4 溶化(烊化)胶类药物应烊化处理。在方中其它药料煎至预定得液量并去渣后,再投入此类药物,用微火加热,不断搅拌,使之溶解。
3.5 包煎对附有绒毛的药物、质地轻的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类药、动物排泄物以及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物等宜包煎。应选用符合药用要求并具有滤过功能的包材,如滤纸或“汗衫布”,先行包装后,再同其他药料共煎。
3.6 以汁代水凡处方中含质地泡松、用量较大或泥土类不易过滤的药料,应先煎煮15~25 min,去渣、过滤、取汁,再用滤得的药汁煎煮方中其它药料。
3.7 冲服有效成分不溶于水的药物或某些贵重药物,宜研为细末后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