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很多国有企业不得不采取裁员的政策来减轻企业的开支。这不仅造成了员工的强烈不满,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上人心惶惶的局势。有时候人们认为裁员会裁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会裁掉企业的效益,其实不是这样的。裁员是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进行的,所以不会带来利益的损失,相反还会给企业减少负担。
如果你认为不是这样,那么就让我们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吧!
经济学认为,某种要素的贡献,也是由其边际的一单位的贡献决定的。这句话你可能有点不懂了,那么就让我们看一则农民种粮食的例子!看完后,你可能就豁然开朗了。
假如只有一亩地,如果让一个人种,可以收获1200斤稻米。如果两个人种,却不能收获2400斤稻米吧!有可能只能收获1000斤,三个人也许会收获900斤……想想,如果是1万个人,能收获多少斤?颗粒无收!因为1万个人一块上去只能排排站,没有水稻生长的地方了。
从上面的农民种地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规律:两个人种地没有一个人种地的时候收获的稻米多,三个人种地没有两个人种地的时候收获的稻米多。依此类推。总之,人越多收获的粮食就越少,这就和一首歌里唱的“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是一样的。经济学家把这个规律叫做“边际产量递减”,也就是说新 增加的人所增加的总产量越来越少。
边际产量递减,没法证明,但是也不能推翻,它是个公理。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产量不递减,那就是递增或者不变,让我们实地来验证一下会是这样吗?
如果边际产量不变,那就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农民的产量永远和两个人、三个人的产量都是一样的。这样说来,只要用一亩地,就可以生产出养活全中国人需要的粮食,在不增加地的同时增加农民就行了。你说这可能吗?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产量会递增了。
假设有100个人来种这一亩地,那么应该发给每个农民多少工资,也就是多少稻米呢?因为每个农民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异,所以他们得到的稻米应该是一样多的。但经济学上说起来该是这样:农民得到多少,取决于农民的劳动贡献有多大。
那么,这个所谓的贡献是指第一个人的1200斤的产量,还是所有这100个人的产量总和的平均数,或者其他呢?不可能是1200斤,因为所有的稻米都不到1200斤。
因此,平均数是一般人的想法,也就是把所有100个人的产量加起来,再除以100。这似乎很有道理,要想满足每一个人,况且还要很公平,当然得是平均数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土地的主人怎么办呢?如果每一个农民拿走的都是平均产量,那农民就把所有的稻米都拿走了。对于主人来讲,他岂不是一粒稻米都拿不到,那主人会同意吗?不说别的,光是问你如果是主人你会同意吗?拿自己的财产让别人受益,你要知道济公只有一个,当然肯定不是你也不是我。
那么每个人到底能分得多少稻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进行边际考虑。也就是看最后一个人,即第100个人的产量是多少。
比如是12斤,也就是说,由于增加最后一个人所增加的产量是12斤,这个产量就叫“边际产量”。
经济学家说,每个人应该获得的稻米就是这个边际产量,即12斤。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劳动的贡献只有12斤!
第一百个人对粮食的贡献只有12斤,对这个结果,我想大家都不会有疑问了吧?那我说,每个人,包括第一个人的劳动贡献也只有12斤。你如果不同意可以看下面的分析:
第一,稻米能生产出来,仅仅有农民的劳动是不够的,还要有土地。因此,在劳动和土地共同作用下产出了稻米,二者缺一不可。土地对总产量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那结论只能是:产量不全是农民的贡献。
第二,如果让第一个农民最后一个来,他能打的稻米也只能是12斤,而不再是1200斤;让最后一个人第一个来,他打的稻米也将是1200斤,而不再是12斤。原来的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唯一的原因在于他是第一个来到土地上工作的。
那么农民种地的人越多,产量也不会增加了而有可能递减这个问题已经说清楚了。那么我们回到国企裁员的问题上来,国企裁员是不是真的把负担给裁掉了呢?
不管大部分企业裁员的主要原因是业绩衰败还是别的什么。总之,并购和局部业务调整也是造成企业裁员的因素。即便企业因为业绩不好裁员,也并非像多数人想象的那样——企业快要破产了,而多半是企业为挽救下滑而采取的节省成本的正常措施。因此,裁员并非是洪水猛兽。对于裁员,尤其是大企业裁员,国人应该有一个平和、理智的心态,裁员并不等于惨淡经营。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杀进中国,裁员也会像产品降价一样成为一件非常普通和正常的事情,裁员是一种基于市场的理性行为,员工不要惊慌失措,媒体不要扭曲事实。专家分析,裁员越频频发生的地方,相对而言就业也会越容易。
从上面的例子和理论,我们似乎可以很容易就得出下面这个结论:
企业裁员并不会造成利益的损害,反倒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裁掉了负担。既然真实的情况是这样,那么在面对经济危机的当口,对于企业裁员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过度担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