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在一次演讲中分享“学历通胀引发的学历贬值”问题,提到一所百分百满意度的传奇学校。对于这所传奇学校,很多人会猜想是不是985/211名单里其中的一所历史悠久的院校。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这所满意度100%的学校是新东方,而且并不是俞敏鸿的新东方教育,这里所说的是新东方厨师烹饪学校,这是一所学校,而且成功在香港上市的烹饪学校。我们可能无法想象,仅仅一所烹饪学校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地步?深究其因不难发现,新东方厨师学校的厉害之处在于:新东方不仅仅是一所的传授技能和发放文凭的学校,更多的是在发行“信用”。
百分百满意度的传奇学校:新东方厨师烹饪学校
“信用”一词,指依附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很多厉害的组织,其实都在发行“信用”,品牌价值越大,信任度越高。
新东方所做的正是把专业做到极致,品牌价值与信任度的良心循环。众所周知新东方的很多班级是和企业共建的,连锁餐厅甚至直接把标准的后厨设备搬到了学校里,毕业之后,学生可以直接进到餐馆工作,零距离转换。不仅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为企业节省了培训的成本。
不仅如此,新东方还设有“班主任”的职位,但是这些“班主任”并不是管理在校学生的,而是管理所有毕业校友的。比如北京朝阳区就有这样一位班主任,所有校友都可以找他。如果校友对于目前的工作不满意,联系班主任,学校会协助联系空缺岗位。如果遇到企业苛待校友,联系班主任,学校会出面交涉。如果校友想回老家创业,联系班主任,学校会帮忙选址招人,开业的时候让当地烹饪协会的前辈学长出席助阵。如果校友想继续深造学习,联系班主任,可以选择返校进修,亦或者让学校联系海外的教育资源拓宽眼界。
这已经不单单是一所简单的学校,这是一个行业协会的雏形。
1.新东方提供基础的技术培养和理论知识;
2.新东方输送越来越多的人才使行业相信自己毕业生的质量,并将学校毕业生作为学校的代言人;
3.在你人生的每个阶段提供各种资源支持你,无论你是寻求职业发展、独自创业、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学校都可以提供全面的协助,而这一切仅仅因为你是新东方的校友。
试问,这样的学校如何能让毕业生不满意?在学校接受技能的培训,是刚需;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是未来;工作能力的体现,是薪酬和发展;工作人脉的链接,是资源;将学以致用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终身学习者的社群。未来的学校,不再是知识的注射器,而是提供给终身学习者的共生系统。
仔细思考不难发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概念已经逐渐模糊。腾讯的“南极圈”,百度的“百老汇”,阿里的“前橙会”,表面上是离职员工的社群,但实际上就是校友会。
BAT离职员工组织
左.百老汇;中.前橙会;右.南极圈
以英国广播公司为例,它不仅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媒体,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媒体。根据调查,在英国的媒体里面BBC的工资是最低的。要问原因?很简单,因为BBC作为最专业的新闻媒体在用自身的“信用”为员工背书,所以在BBC用这笔无形的利益去折算员工的工资。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机构也是不厚道。给了员工一点好处,就一定要在工资上把便宜占回来。其实也不尽然,大机构培养人才,也愿意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有更好的发展,时间一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师出同门”,大机构在业界的地位就更加巩固。
一家企业,短期看到的是收入、利润。长期,比如十年、二十年,企业唯一确定的成果就是为社会培养人。几乎每一家大公司都在以这种方式参与到社会“信用”的发行中。为什么笔者前文提及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越老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各行各业,他们的目的需求也越来越现实。“教本事”只能留住员工一时,当他们学到所需的技能就会离开;“发信用”也许能吸引到一些优秀的人才,但是双方仅仅是合作共赢的关系,当优秀的人才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就会毫不犹豫的离开;也有很多的企业在单纯的关注“建社群”,但是流于形式的拉离职员工进群,没有有效的互动也不过是空有名头而已。
只有同时兼修“教本事”、“发信用”、“建社群”的企业才是立足之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效仿学校更加关注自身的文化底蕴,一些酒店管理集团常不惜血本地去打造知名度,殊不知企业形象如果是件漂亮的衣服,在美丽的外表下没有丰富的血肉,只不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企业需要知名度,需要客人的认知,更需要客人的认可。酒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内涵?需要什么样的品牌形象?酒店将以什么样的文化符号标识来打动客户消费群体?这些问题往往并没有被大家所关注。
酒店产品的最终附加价值就源于差异化的文化氛围,笔者见到很多文章拿国内酒店品牌与国外酒店品牌相比较,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管理制度,却不知其百年磨一剑的企业文化所走过的艰辛苦旅。文化底蕴即是品牌的生命力,浅层的规章制度可以简单的模仿,但企业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别人拿不走也学不来的,这就是酒店集团苦心经营下长期的文化积累与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诚为本、君子之争、和气为本”为企业宗旨,并不遗余力的将此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由此缔造了中国民族工业大品牌。可以说,盲目放大企业经营行为,急功近利地粗放式扩张,而没有文化底蕴做先行铺垫,终将是沙丘上的高楼,最终不过就是昙花一现的辉煌。
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内而言,是“法”制代替“人”治,鼓励良性竞争与创新激励,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和整体荣誉感,在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外而言,文化底蕴使目标市场增强了认同感,增进了信赖度,从而使企业获得了额外的“信用”,即产品的附加值—品牌效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借鉴“新东方”的培养人才模式,参考“英国广播公司”的传播企业文化形式,笔者认为酒店的管理也可以从这一方向出发,以“教本事”为基础驱动吸引员工、“发信用”用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提高市场的信任度、“组社群”让企业与员工之前形成闭环内部生态圈,培养软实力是企业最终打造综合实力的重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