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角度观察,工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1)自然成长型工业化,如英国和美国。这种模式下的二元经济形态不稳定,随着经济自发发展,往往会自行消失,恢复一体化。
(2)殖民输入式工业化,如巴西。外来的资本推动工业发展,农村却依然贫困,导致城乡差距扩大。由于缺乏国内大市场,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业进一步衰落,形成了城市二元化。这种模式下,政府未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城乡经济分离明显。
(3)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如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前。政府直接干预农业和工业,导致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形成了发展超前与滞后并存的二元经济,这种体制具有一定的刚性。初期,工业部门规模小,农业部门为工业积累提供资金,通过市场性和政策性资源转移,中国主要依靠政策干预推动工业化。例如,集体化农业和统购统销等政策手段。
二元结构的强度可以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即部门产值与劳动力比例来衡量。部门产值占比越低,劳动相对比重越高,二元性越强。中国1957年至1999年的数据显示,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显著,二元对比系数在1970年最低,反映了当时二元结构的高峰。改革后,虽然有所缓解,但进展缓慢,表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特征。
扩展资料
“二元经济”的说法最初是由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如今,“二元经济”的说法已写入经济学的教材,为研究当今世界各国传统与现代的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学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