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对方,接纳差异
正面管教里有一个“信念-感觉-行为”系统。每个人的信念不同,所以面对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同的感受和信念,又促使我们做出了不同的行为。就从我们经常遇到的给孩子喂饭还是让孩子自己吃这个例子来看,奶奶可能会焦虑,她会给孩子喂饭。奶奶的信念/想法可能是饭菜弄得到处都是,收拾起来太麻烦。而妈妈可能很平静,妈妈让孩子自己吃饭。妈妈的信念/想法是孩子能自己吃就自己吃,训练手眼协调,促进大脑发育。谁的信念比较对?
信念没有对错,都是一个人的主观想法。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belief,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都值得被尊重。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三十多年形成的某些观念和习惯都改变不了,又如何让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去改变?
2、降低期望,做好自己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语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和我们的压力成正比。试想一想,我们把期望降下来容易?还是把现实升上去容易呢?
伟博奶奶是一个特别爱干净整洁的人。小树的口水巾,小纱巾这些零碎小件会及时洗,及时晒,及时叠好后放在沙发的一个角落,我只要需要,就到那里取。而我不擅长收纳,我用过后的口水巾纱巾,会随手放在我喂奶的地方,或者沙发上,床上。奶奶都会拿去洗掉,晾晒,叠好,放在沙发的那个角落。久而久之,我也形成这样的习惯。把这些用过的小物件统一放在洗手间的脸盆里,方便奶奶去洗。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及时洗晒,叠好。
奶奶并没有要求我去改变,她自己做好了她自己。当她自己做好了,周围的人也跟着改变了。同样的,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做好我自己的那一部分,后来我发现,奶奶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也有了变化。她也会共情,会拥抱,会很多正面管教的工具。
3、先连接,再纠正
虽然说老人有自己的一套固有观念,但也并非是不能改变的。只是他们不知道那件事情的意义在哪里。如果真得要“纠正”他们,记得先“连接”。
我发现奶奶在陪伟博画画的时候会教他画一些形象的小兔子,小鱼等,而我吸收到的知识是,才2岁的小孩子,随意涂鸦就好。过早教他形象的画,不利于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保持。我走过去说:“奶奶画得小兔子真像!”奶奶听着挺高兴的。这是连接。然后我再说:“xx专家说了,这个年龄的小孩子,随便让他们自己画就好了,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好处。如果您教他画了这一只兔子,他就只会画您教他画的兔子。”这样一来,奶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以后都不再教孩子形象的画了。甚至还提醒爷爷不要教孩子画形象的画。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先连接,再纠正。
4、家庭会议,人人平等
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仅为教育孩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如何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正面管教有个工具“家庭会议”,可以帮上忙。
在我们家的一次家庭会议中,我说:“谢谢奶奶每天起床最早,扫地拖地,为我们做一日三餐,为小树做辅食,还洗小树的衣服,让我不用操心小树的饮食起居,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我的工作。”“谢谢爷爷每天上午下午都带小树户外活动,晒太阳,他长得壮实有您的功劳。”说到这些,老人家心里很高兴。感觉好了,也更愿意付出和配合。在家庭会议头脑风暴的环节,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用担心被评价。最后全名投票选择。因为大家都参与了,所以执行度也高。
我们家用家庭会议讨论过一周的食谱,家务分工,爸爸妈妈下班后手机的使用频率,等等。在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围中,每个人都能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我们爱孩子,我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才会对育儿冲突“斤斤计较”。如果我们用爱和智慧化解这些“冲突”,我们的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我想,他一定会具备你希望他拥有的人生成功的性格和美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