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快乐教育真的能够让孩子成才吗

admin

如果快乐教育是顺其自然,什么都不教 什么都不学的话。

那就是躺平和摆烂啰。

最后未来可以相像,那就是等着孩子什么都不做来“啃老”。

我们经常说寓教于乐。

不过这个“乐”

不是不经努力、不克服困难、不求上进的“乐”;

不是随心 所欲的,不受约束的随意之“乐”;

不是没有挑战的,不实现自我成长的安逸享“乐”;

寓教于乐,是说有目标的“乐”和自我成就式的“乐”。

举个粟 子:

明天要考试了,我们喊孩子复习功课。

那孩子说:我不想复习 !

如果这时候我们顺其自然,觉得不用去苦逼孩子, 那这就是顺其自然的让孩子“躺平”嘛。

但是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把本次考试的知识点设置成一个有趣的任务,让孩子通过完成关卡游戏去完成。这样孩子既有兴趣参与。也进行了有效的知识巩固。

这才是寓教于乐。

这让我想起两种制度。

一种是我们中国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给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留的一条上升通道。

而权贵 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在我们的印象里,寒窗苦读,都是没有什么乐趣的。

但是权贵 子弟的“脑瘫”、“巨婴”似随心所欲的学习,就成长了么?有多少纨绔子放浪形骸,躺在父母的功名薄上啃老。

图源于网

另一种制度是美国的“快乐教育”和“精英教育”。

美国的“快乐教育”不是针对全国美国人,它只针对相对于贫困地区的人。“精英教育”是针对中上阶层的家庭,那里并没有什么”快乐教育“之说,压力之大学习之繁重跟 我们“海淀妈妈”的教育高期望值更有过犹之而不及。

美国虽是全球第一富裕的国家,但它的贫困人口也为数不少。而美国穷人,尤其是大部分非洲裔和拉美人,就是做不到脱 贫!

为什么呢,根在教育上。

因为穷人,只能上美国公立学校。美国的公立学校执行的就是“快乐教育”。这些学校注重减负,管理宽松,课程简单。

结果这些非裔,拉美青少年本来就自控力差,现在更不愿意上学了,旷课,吸毒,派对,四处游荡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图源于网

按照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来说,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更应该把握住“教育”这条唯 一的上升渠道,才能改变根本的命运啊。

可是美国的政策不一样。美国政府对贫困人口有福利补贴和救济。就是不工作,你也饿不死。

穷但有口饭吃,正好构成了一个心理上的舒适地带,让“舒适的人”这辈子就这么着吧。于是一代影响一代,永远不能翻身,实现不了社会阶层上升。

像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安全顾问赖斯,甚至总统奥巴马那样的非裔美国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完全靠努力和幸运,才摆脱了周围这个非常消极的环境。

那这么对比起来,中国的“科举制度”虽然一直以来被现代的我们所诟病,但是寒门学子通过坚韧毅力、以及全国所崇尚的“读书有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环境,激励鼓舞着寒门弟子能通过“学习”这一件事使整体的国民素质得以提高,并摆脱贫困。

再回来说说我们的“快乐教育”,这几年那么多的“快乐”乱像,以及各种的教育减负。

让人得犯不少错误。

我以前经常被商家的一些广告噱住:XX才学习机,学习不成问题。

本着一片祥和,买来孩子就能自学,就能获得知识的“美好想像”去购买,结果买来后发现,要么孩子就是拿 来玩游戏,要么落满了灰尘,毫无用途。

自己轻易被商家广告噱头蒙蔽,就是觉得孩子:想自己怎么学就怎么学,我不用操心,她还能学有所成。

是我太年轻了呀,还没被社会教训过。

图源于网

好吧,不踩坑那也吸取不了教训。

还是实实在在的学习吧。教育中的“快乐”还有很多方式的。虽然它不是让学习者处于一种放松、散漫的状态。

寓教于乐,根本核心在于“寓”,就是把符合孩子“爱玩、好奇”的天性引入教育,必须具备引导开发提升为目的的教育才能称之为快乐教育。

学习当然是学习,不是把玩具当教具,就是快乐教育了;

有目标的“玩”

有计划有引导的“玩”

自我成就的“乐”

是在教育活动当中设置与受教育者的智力相对应的困难,用“乐”的方式 鼓励他去克服这种困难,克服困难之后得到了某种快感,这样他对困难的态度就改变了 。

第一不惧怕,第二甚至是喜欢困难、喜欢挑战。那对学习的态度就改观了。

图源于网

我发现孩子学习进入不好的状态后就是这样的 :

盲目机械:老师说翻到第58页,今天我们讲………吧啦吧啦

懒洋洋:老师在上面口水说干,下面孩子听得直点头

潦草应付:作业 随意,考试可能作弊

这三个状态词对应于下面的三个学习阶段:

学习前期无乐:讲课前老师说要预习,可是没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不想预习,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翻开课本,跟着老师的节奏盲目地走。

学习中无乐:填鸭式的单向输入法,使孩子没有参与感,容易走神 ,枯燥无味,get不到知识点,缺乏动力.

学习后无乐:跟随大部队听完课。完成大部队都需要完成的作业,只是为了不被老师批评,在此过程中没有丝毫战胜困难、获得成就的自我满足感,就无法快乐。

这几年比较火的”任务项目式学习“是说通过一项任务或项目的发布,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这让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起来,自发的参与思考问题和搜集资料、整理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后获得自我满足感。

还有一位退休的物理老师为了用”新奇、有趣“的实验点燃孩子的好奇心,爱上物理,自制了200多种 实验火出圈,网友称”太奇妙“、”专治学习困难症魔法老师”。

物理老师自制实验:天女散花

那这些都是”高大上“的操作, 我们平常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快乐“教育方式,当然有。

比如小学二年级语文的”十二月花名歌“时,里面12个月的12种花,孩子需要搜集12种花来得到12枚勋章。当时正是秋天,只有菊花和桂花,那其它10种 花怎么办?

有的孩子就画出来,有的搜视频播放,有的剪纸,有的就把花的植物本身拍照(虽然没开花,但是花本身没错,机智点赞)。

还有讲到数学”称秤“的课程,老师让孩子从家里带有重量的物品,瞧瞧大家带了什么:食物、书本、玩具、衣物。最后回家时,有的孩子说我的绘本重200克,有的说我的土豆重80克,有的说我的棉衣重222克。孩子回家还试试手感,那件物品与手上已知重量的物品重量差不多。

图源于网

因为只要对应这三个要素:“点燃好奇心”、“增加参与感”、“成就满足感”。

就可以使教育快乐起来,如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让孩子“热爱”上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乐趣,就会放弃自由散漫的“享乐”,就能探索其中,感知学习的喜悦,既快乐又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