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弹词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发源并流行于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形成于明末清初。它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民间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弹词以“说噱弹唱”四大艺术手法著称,即“说”叙说,通过叙述、代言、说明与议论;“噱”放噱,即逗人发笑;“弹”使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自弹自唱或相互伴奏;“唱”演唱。早期表演多为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双档和三个档的搭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演出地域限制在浙江嘉兴以南、常州以西、常熟以北、上海松江以东的范围内。由于地域小,艺人多,听众要求不一,艺人们在创新书目、新腔、表演风格等方面进行各种探索。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评弹发展史中的“后四名家”推动了弹词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体制。这些名家使弹词的书词中的散文部分用“说”来表现,叙述和描写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活动环境称为“表”,人物语言叫“白”,书词中以七字句为主的韵文用三弦、琵琶自弹自唱,称为“唱”和“弹”,在故事中穿插喜剧因素称为“噱”,演员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语言、语调及某些动作称为“演”或“学”,也称为“做”。
苏州弹词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唱腔、表演、音乐与内容的结合上。表演上说唱结合,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书调”又被称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双档和三个档的搭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苏州弹词的传承价值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以及对传统艺术的创新。然而,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面临生存发展的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流派方面,夏荷生创立的夏调、徐云志创立的陈调、姚荫梅创立的姚调以及杨振雄创立的杨调等,各具特色,丰富了苏州弹词的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