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师各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彼此说话的速度总是有差别的。比如,年轻教师说话比较快,连珠炮式;老年教师说话往往缓慢,“挂慢档”;女教师讲话,常常比男教师快;这些都是指“生活语言”来说。至于“教学语言”则属于一种专门的工作语言,它在许多方面与生活语言不同。教学语言的速度“快些慢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且这“快些慢些”之间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学问
就拿语速来讲,不论是什么年龄、性格、籍贯、性别的教师,一旦进了课堂,上了讲台,就不应该用日常的生活语言习惯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凡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速进行一番科学的分析与检验,都应该认真地探索和把握最科学、最合理的教学语言速度。有些教师上课时说话的速度过快,看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听课的效果并不好。
一般地讲,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年龄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速度的重要依据。给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有明显差别。
对中学生、大学生,其感官功能、大脑发育情形与负荷能力都逐渐成熟,呈现出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迅速的特征。这时,他们说话、思维和举止动作都是速度很快的。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教学语言的速度就得与之相适应才是合理的。
其次,是教学内容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合理速度的又一重要依据。即,在同一年级,对同一批教学对象,讲不同学科的课或者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由于教材有深浅难易之分,教学语言的速度也应有快慢之别。比如,讲述的速度一般快于讲解的速度;讲浅显易懂的内容一般比讲艰深繁难的问题时说话快。
再次,是教学环境因素——这也是制约教学语言速度的条件之一。例如,在小班上课与在合堂教室上大课,教学语言速度就有差别;上内堂课与上外堂课也不同。空间大、距离远,语言速度就要相应地放慢。
另外,课堂内外环境安静不安静,有无噪音干扰等等,也对教学语言速度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