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花鼓戏起源于业余戏班,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宣统年间的一个自乐班,箱主为王石猴,掌班是贾高升,鼓师姓燕,主琴张丑,帮琴汪头。这个戏班聚集了许多当时的知名演员,如六斤半、唐大汉、徐子东、郭摆子等人,他们的表演技艺独特,每到一处都能带来不重复的戏码。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布郧阳地区各县,甚至延伸到老河口、陕西白河,以及商洛地区的漫川关、银花等地。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艺人是绰号为“四喜”的朱自亭,他于1904年至1971年活跃于舞台。朱自亭出身于银匠世家,先师从刘大保学习山二黄,后来加入自乐班,他的表演才华横溢,无论是小旦、正旦、摇旦还是丑旦,都能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对他赞赏有加,称其“小旦撩人,正旦动人,丑旦喜人,摇旦逗人”。不同于当时其他艺人的浓艳化妆和华丽服装,朱自亭注重妆容与服装的和谐,使角色形象栩栩如生。
朱自亭的艺品和艺德深受艺友和徒弟们的敬仰,他的存在不仅促进了自乐戏班的团结,还提升了艺术水平,对郧阳花鼓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扩展资料
郧阳花鼓戏系荆、襄一带流行的梁山调和花鼓戏溯汉水而上,在郧阳山区衍变发展,逐渐形成的具有当地艺术特色的郧阳花鼓戏。其中,琴子腔是由流行于钟祥一带的梁山调流变而成。是一支使用管弦乐器伴奏的戏曲声腔。 1949年后,郧阳花鼓戏在鄂西北发展有近百个业余剧团。1956年参加湖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获得表演三等奖。70年代后,其新编剧目《山村木匠》、《双批条》、《二杆子招干》等参加全省业余文艺汇演,均获好评。其中《二杆子招干》于1979年参加全省业余文艺汇演获创作、表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