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宏观经济学 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

admin

实际货币供给量是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得到的。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减少。因此,货币的价格或利率会上升,导致依赖借贷资金的支出,如消费、投资甚至净出口等减少。实际货币供给量是以实物和劳务表示的货币供给,即以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来衡量的供给量。通过将名义货币供给(MS)除以一般物价指数(P),我们可以得到实际货币供给量,即:实际货币供给量 = MS / P。在未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增加名义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进而增加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提高总收入水平。然而,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只会暂时性地增加实际货币供给量(以及一度增加的商品和劳务量),但物价上涨最终会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回到原点。货币供给量指的是一国内部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交易的货币总量。货币供给量源自中央银行最初提供的基础货币,并通过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活动实现货币的倍数扩张。货币需求量反映了一国在特定时间点上各部门持有的货币量。货币需求量(m)是根据商品总价值(g)和货币流通速度(v)计算的,公式为 m = g / v。货币流通速度(v)是指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的次数(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而货币留在流通中多次媒介商品交换,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可以媒介多倍于它的商品交换)。由于纸币是信用货币,其价值不足,不会因币值变化而退出流通。在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平衡的情况下,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增加,实际上是减少了货币的需求量,而货币不会退出流通,即名义货币供给量不会改变,这实际上导致了供给过剩,即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这进而可能导致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