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构成,它们是经络体系的核心,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密切关联的特点。这些经脉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在体表,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阴经位于内侧,由下往上通过胸腹到达指尖,而阳经则由指尖向下,经过胸腹和背部到达脚趾尖。例如,上肢的三阴经顺序为:肺经、心包经和心经,下肢的三阴经在内踝以下为厥阴、太阴和少阴,而三阳经则反之,分别对应大肠经、三焦经和小肠经。
在躯干部分,经脉分布规律各异:肾经位于胸中线旁两侧,脾经和肝经则在相应的位置。阳经如胃经在胸中线旁,太阳经在背部,胆经在侧面。十二经脉之间通过表里属络关系相连,阴经负责脏腑,阳经负责腑脏,形成脏腑阴阳的互动网络。
经脉的运行方向各有特色:手三阴经从胸部至手部,手三阳经从手部至头部,足三阳经从头部至足部,足三阴经则从足部回流至腹部。交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而阴经则在胸部相交。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循环往复的,从肺经开始,经过一系列的交接,最终回到肝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气血周流系统,为全身各部位提供濡养。这一系统在生理和病理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