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宝宝认为教育心理学很难记忆,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由于教育心理学理论性较强,学习时应侧重理解,否则连阅读都困难,更不用说拓展关键句了。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的5个心理发展理论梳理。
(本梳理旨在辅助记忆,具体内容需参考课程)
- 正文部分 -
1.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总思路
《教育心理学》涉及两个名词:“教育”和“心理学”。
“教育”涉及学习过程,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学习及其理论的解释、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辅助教师了解学生,促进教育发展。人的心理如何发展?对教育教学有何启发?心理发展与教育。
了解学习、学习动机、人的心理发展,运用以上理论学习以下6方面知识:人的学习如何产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技能、问题解决、学习策略、道德等,运用理论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5个心理发展理论的学习思路
心理发展分为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
认知心理发展:认知活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次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皮亚杰认为出生就拥有知识图谱(图式),通过与外界交往互动,认识越来越多的事物,新认识的事物纳入知识图谱(同化、顺应),使图式丰富,更好地认识不断变化的社会(平衡化)。皮亚杰强调人的主动性。
维果次基认为个体通过活动,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将活动过程中所认识到的事物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维果次基强调外界文化、环境、历史对认知活动的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继承和发展了维果次基的部分观点,认为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有影响,但不同环境影响力不同。
人格心理发展:人格特征,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研究人一生的人格发展,强调个体人格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事件或任务,影响个体人格发展。忽视个体主观意识和能动性。
柯尔伯格通过个体对“两难故事”的回答,确定个体当前道德发展水平。
5个心理发展理论框架:理论基础、观点、应用、评价。
3. 具体内容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
理论基础:认知发展观
图式:儿童与环境适应形成的、有组织的、可重复的思维模式。
同化:通过已有的图式将新刺激纳入的过程。(新刺激与已有图式不冲突)
顺应:改变或形成新的图式将新刺激纳入的过程。(新刺激与已有图式冲突)
平衡:即自己脑中的图式与外界环境传达给你的信息是一致的,这样的一个“均衡”状态。
观点:发展阶段论(4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的关系获取经验,不能用语言和符号命名事物。
前运算阶段(2-7):可以用语言和符号命名事物,但不理解概括性概念,泛灵论、集体独白、思维不可逆、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思维可逆、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理解概括性概念、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运算,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刻板遵守规则。
形式运算阶段(11-16):类似成人的思维。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应用:教育要恰到好处,促进儿童学习主动性、因材施教。
- 维果次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理论基础:以“活动论”为基础,将“符号中介论”作为桥梁,达到“内化论”的目的。
观点:心理发展观
存在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心理发展的表现:随意机能加强、抽象概括水平加强、形成语言符号中介→个性形成。
最近发展区:讨论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认为个体发展需要比自己更有能力的外界力量的帮助才能实现。
应用:支架式、交互式、合作式学习。
-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
理论基础:人处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中。
观点: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间系统。
评价:对环境描述的全面性等。
-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理论基础:人格发展需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危机,危机解决的好可以形成积极的人格,反之。
观点:8阶段论
前2个阶段以1.5作为一个增量。
幼儿教育阶段(3-6/7)、小学教育阶段(6/7-12)、中学教育阶段(12-18)均以6为一个增量。
“自主”对自己而言的独立行为,“主动”对别人的帮助行为。
应用:鼓励学生,多做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多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能力的个体的帮助下多体验成功。
评价:研究人一生的人格发展。
-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理论基础:根据个体对“道德两难故事”的回答划分人的道德认知阶段。
观点:3水平6阶段
前习俗水平(0-9):这个阶段的儿童只看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避免惩罚(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还是获得奖励(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9-15):这个阶段的儿童刻板的遵守规则和法律,是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以避免别人的非议(人际协调定向阶段),还是刻板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15+):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依赖外部的规则,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有其内部的道德判断标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事件发生的动机(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还是生命价更高(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应用:用“道德两难故事”进行德育教学。
评价:存在局限性。
本文根据凯程教育学/教育硕士最新强化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