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斯巴达人,就是作为英勇战士的代名词。他们在温泉关的血战与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坚韧表现,都为自己赢得了善战之名。与此同时,为了保持自身武德和军事氛围,斯巴达在本国也推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体系。
这种极端偏科的教育理念,对整个城邦的文明发展而言,都是迷人而可怕的双刃剑。
所有的斯巴达人,会在7-12岁时加入少年特训团队。由德高望重的斯巴达老兵监督训练,并对不遵守军纪的年轻人及时进行处罚。经过一阵刻骨铭心的鞭打,军官们所需要的结果,就是让青少年做到绝对服从。在日常生活中,所有战士都要过简朴生活,因为一切从简是斯巴达人生活的最高原则。
在接受最基本的服从命令训练后,男孩们被分成各支小队,并选择其中战斗意志最坚定的人为队长。年长的战士则在一旁围观训练场面,监督少年们进行严格训练,不得有任何松懈。
在训练科目上,斯巴达男孩要在不穿鞋子的情况下,完成前跃、跳远和长袍等项目。以便让腿脚更加灵活,直到腿功足够强健才能穿上鞋子。此外,还有本地特色的战舞,也就是将劈砍、进攻和防御动作组合起来的战术体操。以便寓教于乐的方式训练重步兵技巧。
所有人在一年中只能拥有1件披风,而且不能换洗或者更置衣衫。以便未来的士兵能习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行军,不受极端寒暑气候的影响。个人的饭量也会受到严格控制,仅仅以饿不死为最低标准来配置。这是因为斯巴达人崇尚饿瘦带来的苗条,胜过饱餐而造成的大腹便便。长期的饥饿训练,可以让战士们更能忍饥挨饿,在军粮缺乏的环境中坚持的更久。不加过多作料的食谱,也有利于让战士们适应战争环境,不因个人喜好而浪费食物。斯巴达人甚至不已偷窃为耻,认为以任何手段获得物资都可以被理解。反倒是那些偷盗技术不佳的人,会因为事情败露而受到处罚。
斯巴达也不鼓励个人英雄主义,所有人都要在一起进餐、训练或者前往营地里休息。只有合格的社会成员才能在那里进餐,作为被社会认可的标志。他们也都要贡献一份饮食,将公平主义进行到底,否则就不能在里面分享食物。
总结这个阶段的训练,斯巴达人期望少年能有吃苦耐劳和勤劳苦干的优秀品质。最基本的文化教育,也是要让人习惯接受军令。之后的青年期训练更加残酷,也更加具有公共性。他们将在国家机器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下完成,并随时迎接任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