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窒息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是指破坏神经系统正常传导功能的有毒性化学物质。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神经性毒剂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维埃克斯(VX)。
以皮肤糜烂作用为伤害特点的毒剂。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亡。芥子气(β,β′-二氯二乙基硫醚)是最重要的糜烂性毒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称为“毒剂之王”。
全身中毒性毒剂,属氰类毒剂,主要包括氢氰酸和氯化氰。化合物分子中含CN-,施放后呈蒸气态,经呼吸道吸入,作用于细胞呼吸链末端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细胞能量代谢受阻,供能失调,迅速导致机体功能障碍,是一类速杀性毒剂。
失能性毒剂简称失能剂,是一类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物质,从而失去战斗力的毒剂。中毒后主要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或死亡。
刺激性毒剂是以刺激眼、鼻、喉、皮肤和上呼吸道为特征的一类非致死的暂时失能性毒剂,对眼、鼻、喉、皮肤和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
窒息性毒剂,又称肺损伤剂。是能损害肺组织、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破坏使人缺氧窒息的毒剂。主要是损伤肺组织,使血浆渗入肺泡引起肺水肿的一类毒剂。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化学武器的阴霾愈发浓重。由于不需要大规模资金和技术投入就可快速组建可观的杀伤武器库,化学武器被作为“穷国原子弹”得到大量生产和装备,并在战争中频繁使用。
冷战期间,仅美国和苏联掌握的庞大化学武库,数量多达几万吨,足以将地球上的大部分人和动物毁灭。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就对伊朗采取过塔崩、沙林等毒气攻击200余次,直接造成约10万人中毒。
据统计,在因大规模使用现代化学武器而被称为“毒气大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共动用毒剂54种,总释放量高达12.15万吨,直接导致127万余人中毒,超过9万人死亡,战争的幸存者也遭受到身心上的巨大创伤。
随着军事需求的快速推动,目前化学武器已经形成了包括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全身中毒性毒剂6类70余种规模的庞大毒库,犯下了戕害人民的种种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