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台湾,高雄的加工出口区正在兴起,国际慈善组织开始转移资源到全球其他贫困地区。当时台湾仍有一百三十万贫困人口处于贫困线下,花莲这个偏远的「后山」也在其中。二十九岁的证严上人秉持佛陀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理念,与四位弟子及三十位信众成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从微小的婴儿鞋增产和每日节约五毛钱开始,以慈悲喜舍之心,开启了救贫救苦的慈善之路。
上人亲自带领慈济人深入社会,关注贫困和疾病,他们坚持长期济助与急难救助,善款运用上坚持诚信,力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访视,慈济人亲自关怀每一个受助者,做到直接、重点和务实的慈善。他们从救济十三人发展到数千人的大规模援助,总结出「勘灾、造册、发放」的准则,并形成了对受助者的长期关怀和定期访视制度。
慈济的慈善工作不仅局限于台湾,更扩展到海外,从1991年的孟加拉水患援助开始,他们提供粮食、医疗援助和重建工作,始终秉承尊重生命的理念。慈济发展出了五大基本模式,包括长期济助、急难济助等,成为国际救援的重要力量。2003年,慈济基金会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他们的工作也日益系统化和高效。
随着社会进步,慈济的慈善工作更加多元,不仅关注物质援助,还提供精神支持和关怀。他们关心长期照顾户,以及社会边缘的仁爱之家、狱政机关等,通过探访、教育和资源回收等活动,温暖受助者的心。慈济坚信慈善的核心是启发人性的善,让富者在施舍中找到生命的意义,贫困者在帮助中找到自我成长。
慈济的慈善事业以佛教精神为基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始终如一地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实际行动践行佛法,将慈悲喜舍的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照亮他人,温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