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部功能节奏影响记忆力
人的记忆力在不同时间、不同器官活动的状态下表现不同。以一天为周期,生物时钟规律影响着人体各器官的活动状态,进而影响记忆力。例如,
在凌晨1时,人处于浅睡阶段,痛觉特别敏感,不宜急起。
凌晨2时,肝脏抓紧时间排毒,其余器官活动减缓。
3时至4时,全身处于休息状态,血压低,脉搏和呼吸频率低,对痛觉敏感。
5时,肾脏停止分泌工作,人经历浅睡和深睡阶段,此时起床可使人精神饱满。
6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7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强,对病毒或病菌侵袭有较好抵抗能力。
8时,肝脏排毒结束,此时严禁饮酒,以免给肝脏带来负担。
9时,精神活动能力高,机体对痛觉反应降低。
10时,精力充沛,是人体一天中最佳状态,也是最好的工作时间。
11时,心脏工作强度大,不易感到疲劳。
12时,是全身动员时刻,此时减肥效果较好,最好推迟半小时或一小时吃午饭。
13时,肝脏休息,血糖值略有升高,上半天工作时间即将过去,感到疲倦,需调整休息。
14时,是24小时中的第二个情绪和体力最低点,反应迟钝,最好打个盹,补充精力。
15时,人体器官敏感性增强,特别是嗅觉和味觉,身体工作能力逐渐恢复。
16时,血糖含量下降,血液中的糖分增加,医学上称为“饭后糖尿证”,不会造成疾病。
17时,工作效率高,积极主动性也高,对健身者来说训练量可适当增加。
18时,痛感下降,神经活性降低。
19时,血压增高,情绪不稳定,小事易引起口角。
20时,体重达到一天最大值,人体反应异常迅速,司机易发生车祸。
21时,人体记忆力处于全天最佳状态,此时读书、写字兴趣较高。
22时,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进行免疫“大扫除”,体温下降。
23时,人体进入休息状态,进行一天的恢复、调整工作。
24时,结束了一昼夜,如果22时就寝,此时应已进入甜美梦乡。
个人体质、情绪、生活习惯和调节适应力会影响生物时钟基础节律,观察一段时间后,可摸索出个体周期性变化规律,便于了解个人差异与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