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什么是动机,它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admin

经过一个月的消沉,让我对“动机”这种东西产生莫大的兴趣。

我很好奇为什么有的人能在自己的领域,出色的完成各种事情,而有的人却无法坚持,或者说无法更好地“开始做一件事”。

不管是学习、工作、人际交往,还是吃饭、睡觉、恋爱等等,都需要动力。

有时动力不足,就感觉整个人的意志都是虚弱的。

为了改变自己一直停留在“舒适区”和“消极区”的行为,我开始了解“动机”这一心理倾向,探索“动机”对生活的影响。

【学习】

1、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意识不到的。

2、动机有什么作用或功能?

一是激发功能;

二是指向功能;

三是维持和调节功能。

3、动机有哪些种类?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还可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由于动机对活动的驱动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又可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

4、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本能

本能的含义复杂,在心理学上至少有四种解释:

(a)指同一物种所有个体共同表现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反应;

(b)指某一物种生而具有的行为潜能或倾向;

(c)指某一物种的个体在其生命某阶段所表现的某种特殊行为模式;

(d)指促发人类某种行为但不为当事人所知的内在力量。

(3)内驱力

驱力或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4)诱因

凡是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

【思考】

1、如何对待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

不了解“刻板印象”之前,我自己从未怀疑过一些深入脑海的概念,比如四川人都吃辣、男性普遍强大、女性普遍柔软等等。

偶尔我会刻意提醒自己,不能随意“贴标签”,但经常会发现,深受环境熏陶的观念,也不是说变就能改变的。

带疑惑的学习、有意识的改观、行动的提示等,都可能会发现更多以前从未意识到的动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或是他人。

但“无意识”这一块太广了,总是充满神秘色彩。

对于未知,除了充满好奇、刺激,或许也会夹杂着一丝恐惧。

比如有时会突然醒悟自己做一件事的目的,有时会惊恐自己上一秒的言行和举止等。

因此,对于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除了不断的学习探索,恐怕多一些坦然和宽容会更好。

2、动机太多怎么办?

先明白自己要什么,太重要了,如果一直迷糊在“路途”中,终有一天就会变得麻木不仁。

回忆下自己最熟悉的学习动机,如果是以完成任务、家人的期望为目的,总是会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莫名没激情、莫名疲惫、莫名没方向感。

但如果是发自内心好奇、渴求自我疑问的答案,或是以自我实现、生存、发展为目的,就会感觉体内的动力无限多。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内心偏向,每个人内心的渴求是不一样,当各种动机杂在一起,可能就很易“混乱”。

这种时候,就可以把自己能想到的动机全部写出来,然后用排除法选出最重要的三个。

确认好动机再行动比盲目尝试,坚持更久,当然这也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挫败感和遗憾。

3、成年后对某种事物过于执着的需要,是否与童年的缺失有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每个人都有生理、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而这些需要是不分老幼病残、鳏寡孤独的。

一个新生命初次来到这个世界,所接触的环境、所成长的地方,都对其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从小缺少情感关注的孩子,长大后会懂得如何去爱吗?

一个经常生活在暴力教养下的孩子,长大后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温暖和善意吗?

有的人在成年后一度执着的追求某种东西,似乎所求能填补内心的缺失。

但其实只要对自己认真关注,就会发现,有时那些所求,不过是对曾经缺失的弥补罢了。

4、动机分好坏?

就像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动机当然也是分好与坏的。

“实际上在活动的瞬间,动机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心理学导论》,黄希庭、郑涌著)也就是说,有时突然产生的恶念和做的坏事,可能是还未意识到的。

对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圈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人说你想了解一个人,就多去接触接触他朋友就好了。

因此,交友需慎重,好友可能是人生的慰藉,恶友可能会是进入歧途的中介。

对己,有时候多注重对自己心性的培养,是会对处理人生转折性的事件有极大帮助的。

每个人都不太可能是绝对的恶者或善者,当发现自己可能会做不好的事,及时寻求别人帮忙判断也是一种方法。

动机的好坏之分其实没有绝对的接线,如果有,可能就是人所规定的法律原则、道德原则等。

多接触伦理、道德、法律等,也会对自己的三观产生巨大影响,随之对人生的思考、世界的思考也会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