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过程中,空间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工艺专业化形式、对象专业化形式和综合专业化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工艺专业化形式,又称工艺原则,是指按照生产工艺性质的不同来设置生产单位。这种形式在单位内集中了同一类型的工艺设备和相同工种的工人,对各种产品进行相同的工艺加工。例如,机械加工车间的车工小组、钻工小组。这样的布局能较好地适应产品品种多变的情况,充分利用机器设备和劳动力,便于工艺专业化管理。然而,由于每个单位只能完成一种工艺,无法独立完成产品的加工,导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运输路线较长,辅助劳动消耗较大,生产周期较长,流动资金占用较多,同时管理成本也较高。
对象专业化形式,又称对象原则,是指按照产品的不同来设置生产单位。在这样的单位内,集中了加工同种类产品所需的各种机器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工人,对同类产品进行不同工艺的加工。这种形式将一种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工序集中在一个单位内完成,这类单位被称为封闭式生产单位。由于相同的劳动对象连续进行多道工序的加工,可以有效缩短生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运输路线,节省辅助劳动的耗费,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和占用的流动资金,同时简化生产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然而,由于单位内部工艺复杂,在产品多变的情况下,适应性较差,难以充分利用机器设备,一旦生产情况改变,调整起来比较困难。
综合专业化形式,又称混合原则,是将工艺专业化形式和对象专业化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它综合了两种形式的优点,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普遍。综合专业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生产单位的同一层次看,企业内的车间或班组既有按照工艺专业化形式建立的,也有按照对象专业化形式建立的;二是从生产单位的不同层次看,在工艺专业化车间内的班组是按照对象专业化形式建立的,或者在对象专业化车间内的班组是按照工艺专业化形式建立的。综合专业化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当运用得当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