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尽心》三节

admin

《尽心》三节

《传习录·答聂文蔚(15)》:

《尽心》三节,区区曾有“生知、学知、困知”之说,颇已明白,无可疑者。盖尽心、知性、知天者,不必说存心、养性,事天,不必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而存心、养性与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存心、养性、事天者,虽未到得尽心、知天的地位,然已是在那里做个求到尽心、知天的工夫,更不必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而夭寿不贰,修身己俟之功已在其中矣。

譬之行路,尽心、知天者,如年力壮健之人,既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也:存心、事天者,如童稚之年,使之学习步趋于庭除之间者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如襁褓之孩,方使之扶穑傍壁,而惭学起立移步者也。既已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则不必更使之于庭除之间而学步趋,而步趋于庭除之间,自无弗能矣。既已能步趋于庭除之间,则不必更使之扶墙傍壁而学起立移步,而起立移步自无弗能矣。然学起立移步,便是学步趋庭除之始,学步趋庭除,便是学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基,固非有二事,但其工夫之难易则相去悬绝矣。

心也,性也,天也,一也,故及其知之成功则一。然而三者人品力量,自有阶级,不可躐等而能也。细观文蔚之论,其意以恐尽心、知天者,废却存心、修身之功,而反为尽心、知天之病:是盖为圣人忧工夫之或间断,而不知为自己忧工夫之未真切也。吾侪用工,却须专心致志,在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上做,只此便是做尽心、知天工夫之始:正如学起立移步,便是学奔走千里之始。吾方自虑其不能起立移步,而岂遽其不能奔走千里,又况为奔走千里者而虑其或遗忘于起立移步之习哉?

文蔚识见本自超绝迈往,而所论云然者,亦是未能脱去旧时解说文义之习,是为此三段书分疏比合,以求融会贯通,而自添许多薏见缠绕,反使用功不专一也;近时悬空去做勿忘、勿助者,其意见正有此病,最能耽误人,不可不涤除耳。

大意是:

关于《尽心》三节(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我(王阳明)已经用“生知、学知、困知”的观点(即《答顾东桥书(5)》中说的“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阐述得十分清楚,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了。但凡做到了圣人应该做到的尽心、知性、知天,就不必考虑贤人应该做到的存心、养性、事天,不必考虑学者应该做到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做了圣人要做的事,贤人要做的事、学者要做的事也就一并做完了。同样的道理,做了贤人要做的事,学者要做的事情也一并做完了。

比方说,小孩子学走路。一两岁的孩童只能扶着墙走路,到了几岁十几岁成了少年就可以在院子里走动了,而青壮年则可以在相隔几千里地方来回行走。既然能走千里路了,在院子里走,扶着墙走都是能做到的;既然能在院子里走动,扶着墙走也是能做到的。但是扶着墙走路是在院子里走动的基础,在院子里走动是走千里路的基础。这里,走千里路就是尽心知天的圣人之事,在院子里走动就是存心事天的贤人之事,扶着墙走就是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的学者之事。

心、性、天是同一的,所以只要知道这一点,运用起来效果也是一样的。但是三者(圣人、贤人、学者)的品行、才能存在差异等级,不能够超越他们的等级去做事情。我仔细想过你(聂文蔚)的观点,你担心做尽心知天的事会荒废存心养性、修身以俟应该做的事。反而成了尽心知天的缺陷。你这是在担心圣人的功夫会间断,殊不知,你自己的功夫还没有落到实处呢!我们这类人做事情,都应该做到专心致志。在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上下功夫,只是尽心、知天的开始,正担心自己不能扶着墙走,怎么会猛然担心自己不能行千里路呢!更不用说,(扶着墙走的孩童)替行千里路的青壮年担心,担心他们忘记了扶着墙走。

你的见识本来超然出众,但就你这些话来说,还是不能摆脱从前只从字面上理解的习惯,因此你才把知天、事天、夭寿不二看成相互分离的三部分,并加以分析、比较、综合,以求融汇贯通,这样一来,必然增加了许多模棱两可、缠绕不清的想法,反而使得不能专心用功了。这段时间,你凭空去做勿忘勿助的事情,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一错误最能耽误人了,不能不剔除干净。

王阳明用学走路的扶着墙走、庭院走动、行千里路三个阶段来比喻学者、贤人、圣人三个不同人生境界,所以,这段文字并不难理解。不过,问题还是会有,例如:这个比喻就那么十分妥帖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十分妥帖。这是因为,学走路是人的技能培养,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十分清晰,但人生境界则主要与思想相关。思想何其活跃,时间顺序,乃至逻辑顺序都可能被打乱。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可能还只是一个庸人,而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却成为了圣人:没处说理了。

其实,就应该是没处说理。圣人只是所谓的圣人,庸人也只是所谓的庸人;孜孜以求圣人之道永远成不了圣人;泰然处之,自然就是圣人了。

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环节,都是因为其他任一一个同样作为社会环节的人的存在而存在。如何发挥出环节的作用,这才是人的本分。想超越环节,成为不同于他人的人,人的本分都没有了怎么可能成为圣人!更多的情况是侵害别人的自由,成为害群之马。当然,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想更好地发挥环节的作用也是不对的,那会成为蛀虫。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