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用三篇文章说了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的原因,在正式开始三国内容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三国的政治地理分布图。今天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下东汉末年的行政划分,及官制设定。
东汉的时候天下分为十三个州,包括幽州、冀州、并州、凉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另外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一部组成的地区,另设一个行政区。前面十二个州各设一个刺史,每个州包含若干郡郡设太守,郡下设县县人口多者长官为令,少者长官为长。这个郡县制是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周朝以来天下分封,国大超千里者不过九国,余者大不过五百里,小者不过百里。春秋战国大国逐渐吞并小国,国小者被吞并后直接设县,不再分封成为一个行政单位,国大者被吞并后设郡。郡起初只在边疆地区设立,如秦王让甘茂去攻打韩国的宜阳城,这就是韩国的一个边塞甘茂就说宜阳名为县,其实是郡,这是为什么哪?那个时候评判一个城池是县还是郡,不是取决于大小,而是这个城池武装力量大小决定的。后来秦始皇兼并六国,各国百姓多有自发抵抗者,这让兼并的地方不好管理,所以带有军事性质的郡就被普遍设立起来了,也不管边疆内地了,天下被分为三十六个郡。郡设立后,皇帝又担心各郡太守拥兵自重,就选了若干御史分别监察几个郡的长官,后来这些郡被编成几个州,被派去监察这个州的御史就叫做刺史。由上可知州并不是行政单位,而是一个监察单位,州的刺史官职并没有太守大,那么后来这些州怎么形成行政单位的呢?
东汉末年各地纷扰,郡的兵力已经不足以镇压叛乱了,这时候就有人提议把州变成行政单位统一管理各郡,选择有才德的人任州牧,其中刘璋的父亲刘焉是强烈要求这样做,朝廷就暂选了几个地方实行,效果确实好,当然这也归功于黄巾军确实不堪一击,其他的农民军也不过是挣口饭吃说到底还是一群散兵游勇,叛乱很快就控制下来了。由此开始大家就认可州牧这个制度了,后来在一个州任刺史的人,时间久了资历深了也就成州牧了,州就变成郡上一级的行政组织。变刺史为州牧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大家都觉得刺史既然监察一地怎么能官职比太守低呢?这其实是一个谬误,刺史本来就不是行政体系里的,有何必要要大于被监察的地方大员呢,他只需把他看到的上报中央处理就好,也不需要他去处置犯罪的官员,这样的官员当然是选资历浅,年轻气盛,看事情总是看不惯,不然资历深的早见惯了各种潜规则那也就习以为常不会发声了。
州变成行政单位后,各地的州牧又缺乏监管,加上董卓的扰乱,原本就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就纷纷独立起来,你看东方诸侯说要讨伐董卓却没有几个人真的动刀兵,就可见州牧制实际上是为分裂提供了机会,皇帝在的时候大家还能服从,一旦皇帝权威不在,纲纪崩坏,大家就纷纷独立哪还管皇帝安危,还不是趁机扩充自己的实力。汉献帝被掳去长安的时候除了曹操,孙坚带兵追击董卓又有哪个诸侯打过董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