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肝阴虚证,是指肝阴亏损,阴液不足,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临床表现包括: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胁肋隐隐灼痛,面部烘热或两颧潮红,或手足蠕动,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此证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耗伤肝阴;或热病后期,灼伤阴液;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累及肝阴。肝失濡养,头目、筋脉失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肝阴不足,头目失濡,导致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络失养,虚火内灼,疏泄失职,引起胁肋隐隐灼痛;筋脉失滋,筋膜挛急,引发手足蠕动;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蒸,导致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阴虚内热,迫津外泄,形成盗汗;虚火上炎,面部出现阵阵烘热,两颧潮红;阴液不能上承,导致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炽的征象。
辨证依据:主要依据头晕、目涩、胁痛等与虚热症状共见。
肝血虚与肝阴虚均属肝的虚证,均有头晕表现。但前者为血虚,无热象,常见眩晕、视物模糊、经少、肢麻手颤等症状;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眼干涩、潮热、颧红、手足蠕动等症状。
扩展资料
阴虚,中医名词,同阳虚相对。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