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 ArcGIS 工作站下,把 1987 和 2000 两期林地资源分布图和地形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建立起研究区域内林地资源在坡向上分布状况,进而研究不同时期林地资源的变化情况,见图 4-16、图 4-17。
图 4-16 林地和坡向叠加的分布图( 1987)
对坡向和林地资源叠加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林地资源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布情况,用面积表示,其结果见表 4-5 和表 4-6。
由表 4-5 和表 4-6 可知,1987 年无林地的面积分布是阴坡 > 半阴坡 > 平地 > 半阳坡 >阳坡; 红松林、针叶林、白桦、杨树的面积分布是半阴坡 > 阴坡 > 半阳坡 > 阳坡 > 平地; 云冷杉林、落叶松的面积分布为阴坡 > 半阴坡 > 半阳坡 > 平地 > 阳坡; 混交林、柞树林的面积分布为阴坡 > 半阴坡 > 平地 > 半阳坡 > 阳坡; 阔叶混交林的面积分布呈半阴 > 阴坡 > 半阳 >阳坡 > 平地; 水胡林的面积分布为阳坡 > 半阳坡 > 阴坡 > 半阴坡 > 平地; 杨树的面积分布为半阴坡 > 阴坡 > 半阳坡 > 阳坡 > 平地; 杂木林的面积分布为半阴坡 > 阴坡 > 半阳坡 > 平地> 阳坡。这主要是由于从总的数量来看,半阴坡 > 阴坡 > 半阳坡 > 阳坡 > 平地。
图 4-17 林地和坡向叠加的分布图( 2000)
表 4-5 坡向和林地资源叠加的面积( 1987)
表 4-6 森林景观类型与坡向的关系( 1987)
由图 4-18 和图 4-19 可知,云冷杉林、混交林、柞树林、阔叶混交林、白桦林、杨树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水胡林集中分布在阳坡和半阳坡,在阴坡和半阴坡少有分布。红松林、落叶松林、针叶林、杂木林在各个坡向上分布大体相同,面积偏少。云冷杉林多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其他坡向分布大体相同,针阔混交林多分布于平地、阴坡和半阴坡,阳坡和半阳坡有少量的分布。柞树在阴坡和半阴坡分布较多,在平地、阳坡和半阳坡分布大体相同。阔叶混交林在平地极少分布,在其他方向大体相同,水胡林在五个坡向呈现逐渐递增的态势,从平地到阳坡逐渐增加,白桦在各个坡向分布均较多。杨树在阴坡和半阴坡分布较多,在平地、阳坡和半阳坡分布大体相同。
图 4-18 不同坡向上林地面积比( 1987)
图 4-19 林地在不同坡向的面积分布图( 1987)
将 2000 年的景观要素进行同样的分析,得到坡向与林地资源叠加的面积和百分比见表4-7 和表 4-8。
表 4-7 坡向和林地资源叠加的面积( 2000)
由表 4-7、表 4-8 和图 4-20 可知,无林地在各个坡向分布比较均匀,基本在 20% 左右。红松林、云冷杉林总体分布面积较少,落叶松和阔叶混交林的总体分布面积较大,优势度比较明显。阔叶混交林在各个方向的面积均较多; 白桦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集中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在阳坡和半阳坡分布较少。红松林、云冷杉林、杂木林在各个坡向上分布大体相同,面积偏少。针阔混交林多分布于其他坡向,平地较少分布。柞树在五个坡向呈现逐渐递增的态势,从平地到阳坡逐渐增加。红松林在阴坡和半阴坡分布较多,在平地、阳坡和半阳坡分布大体相同。阔叶混交林在平地极少分布,在其他方向大体相同,水胡林在阴坡最多,平地最少,其他三个方向相差不多,白桦在阴坡和半阴坡分布较多,在平地、半阳坡分布大体相同,阳坡最少。
表 4-8 坡向和林地资源叠加的面积比( 2000)
图 4-20 林地在不同坡向的面积分布图( 2000)
对比表 4-7,表 4-8,1987 年与 2000 年的景观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坡向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年份阴坡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是 34. 69% 和 33. 7%,在研究区域占据了较大的面积,该区域景观类型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密度最小,景观多样性指数较大,景观异质程度较高。对于不同的林分类型在不同的坡向不同的年份的变化趋势不同。( 见图 4-21 至图 4-30) 无林地、红松林、云冷杉林、针阔混交林、白桦、杨树、杂木的 2000年林地面积比 1987 年在各个坡向都有所下降,针叶林的变化不大,而 2000 年的阔叶混交林面积比 1987 年有显著增加,这是总体有林地面积增加的贡献因子。
图 4-21 无林地的面积分布图
图 4-22 红松在不同坡向的面积分布图
图 4-23 云杉在不同坡向的面积分布图
图 4-24 针叶林在不同坡向的面积分布图
图 4-25 混交林在不同坡向的面积分布图
图 4-26 柞树林在不同坡向的面积分布图
图 4-27 阔叶混交林在不同坡向的面积分布图
图 4-28 白桦在不同坡向的面积分布图
图 4-29 杨树在不同坡向的面积分布图
图 4-30 杂木在不同坡向的面积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