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东汉至南朝宋时, 浙江境内地名,如会稽郡,吴兴,东阳……越全越好!

admin

钱塘 临安 汴州

宋时有“临安”一称,明时称为“仁和”。

钱唐-秦置钱唐县,是杭州地建县之始。钱唐系越浯地名,其义今不详。

泉亭-西汉末王莽时改钱唐县为泉亭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临江-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侯景“以钱唐为临江郡”。因濒临钱唐江而名。

杭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五》:“杭州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因杭州得名于余杭,隋大业三年(607)和唐天宝元年(742)曾两度改杭州为余杭郡,在一定历史阶段常以余杭指代杭州。

钱塘-唐武德四年(621),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以后历代因之,钱塘成为杭州别称之一。

西府-五代时钱鏐以杭州为都城,称西府,也称西都。以与行都越州称东府、东都相对应。

钱江-五代梁龙德二年(922),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因县境临钱塘江而名。

仁和-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改钱江县为仁和县。系取仁爱和平之义。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引宋赵葵《行营杂录》云:“初陈桥兵变,太祖整军从仁和门入。高宗南渡幸杭,见邑名仁和,甚喜曰:‘此故都城门也’,遂决迁都之意”。

临安-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至杭州。高宗闻杭州辖县有临安,以为吉兆,遂升杭州为临安府。

武林-亦作虎林,原是山、水名,后演变成杭州的别称。《梦粱录》卷七:“杭城号武林,又曰钱塘。”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等,均以武林指代杭州。

杭州之名的由来

因上古时代大禹治水乘船途经于此,称禹航,即余杭,之后余杭设立州治,改称杭州。以后,杭州成为专名,沿用至今。隋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五》:“杭州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因杭州得名于余杭,隋大业三年(607)和唐天宝元年(742)曾两度改杭州为余杭郡,在一定历史阶段常以余杭指代杭州。

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古称钱唐。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

绍兴:原称越州。宋孝宗年号为绍兴,因此得名。

舟山:康熙改称定海。“舟山”的名称不是官方钦定,而完全来自民间。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载:“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原来岛南边有座山,像鸟儿的翅膀横枕海滨,舟船都到这来停泊,于是这座泊舟的山就成了“舟山”。

嘉兴:一度称为“秀州”。原来这里叫做由拳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认为是祥瑞之兆,乃改由拳县为禾兴县,并于次年改年号为嘉禾。地名的改易也反映出吴国“务农重谷”的立国方针和这个县在吴国的地位。赤乌五年(242),孙权立子和为太子,和禾同音,为避讳,将禾兴又改为嘉兴,嘉兴之名由此始。

回答者:于科 - 秀才 二级 11-22 21:04

绍兴-越州

舟山-原为宁波(明州)的一部分

嘉兴-秀州

丽水-处州

金华-婺州

历史上浙江还有严州,位于现在杭州地区,后来被瓜分了,形成了现在的11地级市

回答者:shenjianliang - 童生 一级 11-23 00:30

古代中国人曾把他们所探知的已知世界分成殇、瀚、宁、中、澜、宛、越、宁、雷九个州,虽然九州早已找不到对应的地方,但“州”的说法却一直留了下来。秦朝设郡,到了隋朝开始将州作为地区的区划名称,元朝改州路,宋明沿称州(府),清改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