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体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任何商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一个物品只有具备了价值才能成为商品,否则即便有实用价值也无法成为商品。另一方面,对立性表现为拥有使用价值意味着必须放弃价值,拥有价值同样意味着必须放弃使用价值。这意味着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价值,而非单纯满足使用需求。
货币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商品内部的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然而,货币的引入并未解决这些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商品和货币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存在,但买卖脱节导致了矛盾的进一步加深。
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两种商品能够进行交换的依据在于它们都包含了无差别人类劳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量上有所区别。这种差异决定了它们在交换过程中的比例,即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不仅体现在交换过程中,也体现在交换结果上。价值规律正是基于商品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则体现在交换价值的定义上。交换价值在形式上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间的交换,同时也是商品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内容上,交换价值体现的是价值量的交换;形式上,交换价值表现为使用价值的交换。这揭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总之,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中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既体现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全过程,也体现在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之中。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商品的顺利交换来实现,而货币的引入虽未彻底解决矛盾,但确实加深了矛盾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