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是音乐的再创作活动。通过乐器的演奏,人声的歌唱,以及包括指挥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听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它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介,是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等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对乐曲做出不同的解释和表现,从而给听众以不同的影响和感受。音乐的再创作活动。通过乐器的演奏,人声的歌唱,以及包括指挥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听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它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介,是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等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对乐曲做出不同的解释和表现,从而给听众以不同的影响和感受。因此音乐表演也是音乐的一种再创作活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音乐表演与音乐艺术的发展关系密切。各种体裁样式的出现与逐步多样化,虽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与音乐表演手段以及所采用的表演方式具有紧密联系。今日常见的,对音乐体裁的基本分类法,如声乐、器乐、戏剧音乐等就是以表演手段的不同为音乐表演其依据的。某些体裁的命名也与表演形式有关,如室内乐、大合唱、曲艺音乐等。 音乐表演与创作的关系更为密切。最早,表演与作曲是合而为一的。即兴创作与即兴表演就是民间音乐的特点,也是专业音乐家的创作手段。这些传统,在东方某些民族中仍然保持下来。在西方,记谱法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也仍保持这种状态。文艺复兴以后,专业作曲家与专业表演家才逐步出现分工。到19世纪为止,许多作曲家仍是优秀的表演家(包括独奏家及指挥家)。20世纪以来,这种情况虽已减少,但在创作及表演两个领域都有显著成绩的音乐家们仍不鲜见。音乐表演与创作是相互促进的。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通过演奏来调整、肯定自己的乐思。作曲家对音乐表现能力的追求推动了表演艺术的进步;演奏技巧的发展也丰富了创作的表现手段。通过表演,从听众的反应中更可以检验作品的社会效果。 对于听众来说,表演不但是欣赏、理解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必要手段,也可以从不同表演的比较中欣赏、鉴别、认识由于表演者对乐曲的不同解释而被强调的音乐的某些侧面;同时不同的演奏风格、表演流派,以及表现技巧的提高,促进了听众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编辑本段艺术家与流派对表演艺术家的要求,因使用的表演手段不同而有所差异音乐表演。例如对指挥家的要求应包括能组织并激发乐队队员的情绪的能力,而钢琴伴奏家则要善于烘托独唱或发挥独奏家的特点等等。但从大的角度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艺术修养,能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音乐的不同特征及特定的表现手法;二是掌握较高的演奏技巧,可以做到技随心出,挥洒自如。对具体作品则应做到不是机械地再现乐谱上的音符,而要能体现乐曲的丰富内涵,既有时代风格,又有个人的特点。 如果一群表演艺术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相近,表现手法及表演风格比较相通,由于历史或社会的原因,形成了较稳定的表演传统,具备了自己的特色,就可以说是形成了某种表演流派。各民族在各个时期都先后形成了诸多的音乐表演流派,各种流派的特点往往经过音乐教育流传到后世,使音乐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貌。在西方,器乐中的钢琴、小提琴及声乐的演唱流派比较突出。在中国,民族器乐中的古琴、琵琶以及有关戏曲演唱的流派,都具有特色。近年来,声乐的演唱流派也在逐步形成。 编辑本段表演理论对于音乐表演的理论古今中外都曾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包括对每个时期的表演风格、具体乐器及声乐技术的专题研究,散见于众多的文献中。在中国,论述表演音乐表演的古老记载不少。尤可注意的是元朝以后对戏曲以及古琴表演的论著,如元朝芝庵所著的《唱论》、明朝徐上瀛所著的《□山琴况》、清朝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与蒋文勋的《琴学粹言》等。20世纪以来西方较值得注意的表演艺术通论及音乐演奏通史方面的理论书籍有:哈斯的《音乐表演史》、多里安的《音乐表演的历史》、达特的《音乐的解释》、韦斯特拉普的《音乐解释》等。 某些侧面;同时不同的演奏风格、表演流派,以及表现技巧的提高,促进了听众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音乐教育是指对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和表演、教学基本技能及艺术实践知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声乐、器乐表演能力和音乐鉴赏及辨别能力,掌握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音乐创编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文艺活动和竞赛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