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返回抑制相关论文

admin

李晓轩和王玉的研究探讨了返回抑制这一现象,这是一种在空间位置出现线索后,对再次在同一位置出现的刺激反应速度会变慢的现象,与线索初期引起的易化作用相反。研究集中在返回抑制的稳定性、容量以及其背后的机制,以及在客体返回抑制和辨别任务中的争议。

注意领域的研究显示,返回抑制现象在80年代中期首次被观察到,随后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早期实验如Posner与Cohen的研究中,当从线索出现到靶子出现的间隔时间(SOA)达到200-300毫秒时,返回抑制会出现,表现为在线索位置的靶子反应时间长于非线索位置。这被解释为心理机制的灵活性,使注意可以迅速转向其他位置。

稳定性方面,Berger的研究发现,即使在被忽略的位置,返回抑制依然存在,尽管箭头提示下的易化作用可能会在极短时间内减弱。此外,即使靶子位置固定,返回抑制的效应依然明显,显示其稳定性。

关于容量,Pratt和Abrams的研究表明,只有最近出现的线索化位置才会产生返回抑制,当线索化位置不重复时,早期位置的抑制会自动消失。Tipper和Abrams后来的研究则扩展了容量的概念,表明返回抑制的容量可能超过一个,达到三个或更多。

在辨别任务中,早期简单觉察任务普遍观察到返回抑制,但当任务复杂化,如要求辨别时,返回抑制往往不明显。然而,Pratt和Lupianez的研究显示,在某些辨别任务中,如颜色辨别,确实存在延迟出现的返回抑制。

返回抑制还有基于客体和位置的区别。客体返回抑制是指当靶子出现位置的客体特征与线索化时相同,反应时间会变长。Tipper等人通过运动方块实验支持了这一观点,而Muller与Muhlenen的研究则不支持客体返回抑制,提出可能是注意追踪的影响。

对于机制,Maylor与Hockey认为返回抑制与注意抑制有关,而Abrams和Dobkin的研究倾向于支持注意观点,即返回抑制源于注意的抑制。然而,知觉方法研究,如时序判断和线段似动方法,倾向于支持反应观点,认为返回抑制主要体现在反应而非注意上。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返回抑制可能与中脑的特定结构和功能有关。

扩展资料

inhibition of return,IOR,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滞后现象。采用突然变暗或变亮的方法,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线索化,会使对紧接着出现在该位置上的靶刺激的反应加快,即产生易化作用。如果线索和靶子呈现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SOA)大于300ms,则易化作用会被抑制作用取代,对线索化位置上靶刺激的反应慢于非线索化位置,这种抑制作用被称为返回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