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标准:依据此标准,精神障碍被视为一种躯体疾病。在怀疑某人存在心理或行为问题时,需寻找与病理解剖或生理变化相关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认定个体存在精神障碍,其心理和行为表现被视为疾病的症状,根源则被认为是大脑功能的失调。
(2)统计学标准:根据正态分布原理,普通人群中的心理特征应在一定范围内。因此,个体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可以通过其与平均值的偏差程度来判断。通过心理测验等工具,可以依据统计数据来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3)内省经验标准:这一标准包括病人和观察者的主观经验。病人可能会报告焦虑、抑郁或无法控制自身行为等不适感。观察者则依据自身经验,将观察到的情况与以往经验比较,从而判断个体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4)社会适应标准:正常人应能保持生理和心理的稳定状态,适应并改造环境。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行为被视为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个体的社会行为能力因器质性或功能性缺陷而受损,导致无法遵循社会准则,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该个体存在精神障碍。这种判断是基于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标准相比较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