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之一是"控制研究",也称为传播者研究。这一研究主要关注传播行为主体所进行的专门研究。其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二是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在外部控制方面,有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控制以及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其中,极权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从事物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这一理论起源于15世纪中叶,背景是在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背景下产生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这一理论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形成,主要原则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律。社会责任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其核心在于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民主参与理论,也称为受众参与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高度,形成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规范核心内容以及面临的问题,都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进行探讨。
微观控制中,潜网理论认为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控制社会的职能。布里德的“潜网理论”指出,潜网是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实质上来自于整个社会系统。另一方面,把关人理论强调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表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一些个人或集团的控制。把关人的实质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在传播自由与法律秩序中,传媒妨碍司法独立具体表现为媒介审判,即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进行先在性的审判预设。传播控制的反拨中,知晓权是公众获取、知悉各种信息的自由和权利,接近权是受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权利。这两者都与民众参与理论密切相关,反映了一般民众因社会责任论没有改变现状而产生的失望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