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指如果整个经济体系恰好使所有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也是指在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上,市场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使得市场趋向于均衡。
定义:均衡是经济学家从物理学中借鉴并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在经济学中,均衡最直接的含义被看成是“力量的平衡”,或者用来表示没有内在“变革倾向”的一种状态。所以,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体系中一个特定的经济单位或者经济变量在一系列经济力量的相互制约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并保持不变的状态。与物体的运动一样,经济体系中一个特定经济单位也同样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各种经济力量的制约。当作用于这一经济单位的各种力量相互抵消时,表明有关各方的愿望得到了充分协调,从而经济单位失去了进一步变动的动力,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在这里,均衡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特定状态,同时也给出了经济单位运动的倾向性结果。因此,经济学研究往往通过寻找趋于静止的均衡状态,以揭示经济事物或经济变量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相应的变化规律。
市场供求均衡是均衡分析的一个重要事例。在单一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上,需求和供给是决定市场价格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经济力量,买者希望价格降低,而卖着希望得到更高的价格。如果前者的力量大于后者,那么价格就具有下降趋势;相反,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则价格就趋于上升。因此,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使得一个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市场价格就趋于不变。
均衡是以决定系统的外在因素保持不变为条件的。如果系统的外在因素发生改变,那么原有均衡势必也会发生改变,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重新达到均衡。例如,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动,原有的市场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市场将会借助市场价格的波动,开始寻求新的均衡。
当供求力量相抵时,市场价格倾向于保持不变,此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如下图:
供参考。